宁波公益网讯:国内公益慈善捐赠往往停留在 “一次性、运动式”的模式上,相比“一掷千金”,慈善捐助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精细化、专业化、针对化”创新流程。 3月20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 《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细分性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国内公益领域开创了先河,有望为中国公益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思考启迪。 同时,该报告的出台也被业内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尝试,被看作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精细化、专业化的发端,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公益事业走上专业化之路,采用更科学的运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解决“供方”、“需方”的信息和物资相匹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 长期以来,国内的公益慈善捐赠存在着 “不问所需,我有啥我捐啥”的现象。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迫切需要得到援助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一下子收到很多本根本用不完的字典,收到很多不合身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正如该 《报告》所述:N县受访的两所村小的小学生们获得的少量鞋类捐赠,捐赠者直接将鞋子寄到学校,由学校安排发放。该村小的校长谈到此事时说,“2012年收到过一批鞋子,我们看情况就发下去了,有的孩子给了2—3双,但有的一双都没有,因为没有适合他的尺码的鞋子”,甚至“有小学生领到的鞋子是40多码的,根本没法穿”。 长期以来,全社会整体的捐赠量十分可观。但很多慈善捐助往往停留在“一次性、运动式”的模式上,灾情来了,你捐、我捐、企业捐、个人捐……不可否认,这些集中捐赠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但更广大的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贫困人口在那之后的长期生活里却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有针对性的帮助。 究竟怎样的模式,既能解决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具体需求,又能让全社会的公益资源、慈善物资得到最高效、最大化的利用? 根据 《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的实地调查,贫困地区仍有大量的儿童缺鞋穿,“两年只有一双鞋、与兄弟姐妹合穿一双鞋、鞋穿得实在无法穿了才能有新鞋”的现象在个别地区依然较为严重……如何捐赠,就可能就涉及诸多琐细、但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每个孩子鞋子的尺码是多少;长年在山里行走,他们平均多久就需要换一双鞋…… 这就需要在启动捐助之前 “先问所需”——做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查工作,这样公益慈善才会做得更精细、更专业、更具针对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公益慈善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爱心付出,相比“一掷千金”,慈善捐助需要的是可持续的 “精细化、专业化、针对化”创新流程。在捐助之前,是否能够出现更多的“先期调研报告”,不再是“一次性的、不问所需”式的捐助,而是“先问所需”,做好先期调研、调查,进而后续确保受助人得到真正所需的关爱。这样的公益,才是物尽其用的公益.这样的慈善,才是人人参与的慈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