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包”举办短期手语培训的活动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笼’和‘聋’在中文中是谐音字,我们形容不爱说话内向腼腆的人,说他面子很薄,皮很薄。就像小笼包一样,皮很薄,心很热。”2010年,这家名为“小笼包”的设计公司在上海成立,它将设计工作与聋人就业相结合,它让人们发现,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年轻人,他们除了听不到,什么都可以做到!
“通过8年的专业学习,毕业了却告诉我们因为沟通问题不能做设计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张文彬在键盘上敲字的速度很快,似乎裹挟着一股情绪。他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的一名聋人学生。
17岁上高中后,张文彬发现,如果要上大学,只有考美术这一条路。目前国内85所学校为听障人士开设大专和本科学历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专业都与视觉设计有关。张文彬由此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但听说聋人设计师很难找工作。越临近毕业,越感到焦虑不安,直到他遇见了“小笼包”。
“小笼包”全称为上海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创办于2010年。上海有上千家设计公司,而将设计与聋人就业相结合的机构,只此一家。执行长肖亮瘦高瘦高,说话悄声细气,极为腼腆,他说有一天做梦梦见了“小笼包”三个字,醒来拍案叫绝:“‘笼’和‘聋’在中文中是谐音字,我们形容不爱说话内向腼腆的人,说他面子很薄,皮很薄。就像小笼包一样,一只只皮很薄,但是一口咬下却汁水四溢,唇齿留香,好似聋人的内心,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
“小笼包”一方面对聋人大学生进行培训,一方面为其寻找实习、工作机会,肖亮想借此向聋人朋友传递这样一种生活信念:快乐、积极和自信很重要。
“包子”的公益创业之路
肖亮不是聋人,但也是一只腼腆却又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包子”。这也成为他创办“小笼包”的缘起。
从小学到初中,肖亮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老师眼中的他,可能就是一个笨孩子,班主任甚至建议他去职业学校。初二那年,学校里来了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鼓励大家报名参加绘画兴趣班。肖亮好像开了窍,爱上了画画。有了美术的底子,他顺利考进一所中专。渐渐,这个腼腆的男孩越来越有自信,考上大学并当上了设计师。
2007年,肖亮看了一部讲述失聪天才小提琴手的电视剧《橙色岁月》,一个年轻人偶遇一位失聪的天才小提琴手,他们彼此吸引,相互帮助对方,走出了生活的阴影。看完剧集,肖亮自费参加了手语培训。很巧的是,他居然遇到了中专时期的老师沈雪晴。在老师的推荐下,肖亮带着一个聋人女孩实习了两个月,帮她做手语翻译工作。那是他第一次深入接触聋人学生,发现他们除了听不到,其他工作并不赖。
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人都因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那年,肖亮在公司的一楼组织了一次筹款活动,遇见一位做临终关怀的公益人,他没有考虑太多,就跳槽到那个临终关怀机构工作,正式进入公益行业。当时,政府开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肖亮所在的临终关怀机构接下了政府一个手册设计的活。肖亮把沈老师介绍进来,与聋人大学生共同完成了手册的设计。2010年的那个春节,他带着聋人孩子去现场提案,获得了政府人员的赞赏。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触动。“第一,这件事让我觉得,我可以做一个机构。政府认可,就有需求。我可以雇用聋人设计师和健听设计师一起工作,接订单。第二,我知道有恩派的存在,可以申请孵化。”
2006年初,中国首个公益组织孵化器———恩派在上海成立,肖亮当时所在的临终关怀机构,是恩派第二批孵化的组织之一。2010年5月,“小笼包”入驻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一切都很顺利,注册,模式成型,客户出现。”肖亮的声音一直很轻,偶尔才大笑两声。
“小笼包”战略调整
在机构成立之初,肖亮认为单纯依靠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机构可能无法持续运营。他把“小笼包”分为两个部门:品牌事业部和公益事业部。
在品牌事业部,健听设计师和聋人设计师组成“聋健团队”,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公益机构等提供品牌管理传播、平面设计制作、企业形象设计、展览展示活动、活动策划执行、网页及多媒体、商业摄影等服务,一应俱全。公益事业部最为著名的则是1+1聋健培训实习模式,通过跨界合作,让一个健听大学生带着一个聋人大学生共同进入企业实习。
然而,在运营的第二年,肖亮就遇到了一些难题。
“小笼包”接了很多公益组织的订单,但是肖亮发现,公益组织在设计方面并不专业,常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且付费低廉,导致设计工作流程无法系统、规范管理,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听障设计师的特点是创意少,但复制能力强。非标准化的设计工作不适合听障设计师的特点。而且,面面俱到的设计任务不利于“小笼包”的专业化。
因此,“小笼包”将把主要客户群定位于企业,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的设计。一来符合听障设计师的工作特性,二来流程可系统化,提高效率,三来更有利于领域的专业化,深度挖掘市场。目前,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已经与小笼包合作了三年,设计企业CSR报告,今年他们又增添了另外一家合作企业。
另外一方面,1+1聋健培训实习项目早在2011年就遇到了瓶颈。“做得很累,我们不可能向聋人大学生收费,师资、工作人员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肖亮看到健听大学生经过短期手语培训之后,并不能很好地帮助聋人大学生实习。“现在的大学生自己都对职业感到很迷茫,自己尚且不能很好地实习,更别谈帮助聋人大学生了。”因此,“小笼包”从第二年起,就不再招健听大学生参加培训,改为和企业、学校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由企业来担任沟通角色,提供实习岗位。“小笼包”则起到连接企业和学校的作用,并为老师的培训费进行筹款。“这就解决了师资、场地、课程研发等问题。”
战略调整的第三个方面,则是新开发的《毕业季·为梦想发声》展览“艺术类的学校都有毕业展,但聋人学生没有。”肖亮为聋人大学生鸣不平,想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听障人士的“双年展”。“前两个项目都是对内的,而这个项目非常有趣,传播性特别强。”2013年的聋生毕业季作品展《为梦想发声》展出了20位优秀聋人设计师的作品,其中包括张文彬的摄影作品《万家灯火》———夜空低垂,暮色将暗未暗,高楼参差林立,点点灯火闪耀,如无数只眼睛,无声凝视这世界。
除了听不到,我什么都能做
两年前,一位听障学生大专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只能去超市做搬运工。偶尔间,他听说了“小笼包”,并加入其中。经过半年的培训,他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训经历,赴深圳开网店创业。离开前,他留下了一张字条:除了听不到,我什么都可以做到。
肖亮深有感触:“我过去就被判定成成绩差、自闭,但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我追求的不是每年培训了多少人,我更关注个体的成长。快乐、积极和自信很重要!”
2011年7月,在沈雪晴老师的介绍下,张文彬进入了“小笼包”的培训项目。原计划8月份进入企业实习,但是他没有通过面试。“企业还是觉得我们的专业技能不够强,毕竟我只是大二学生,再加上沟通不方便,还有吧,我比较紧张。”让他感动的是,“小笼包”没有放弃,直接让他在机构里实习,张文彬成为“小笼包”的实习设计助理。
“他们的设计师和设计总监对我很耐心,让我重拾信心。所以,开学后我回到大学,坚持用最好的态度去学习专业。如果没有‘小笼包’那三周,我对专业学习可能会失去信心。”这只是张文彬和“小笼包”故事的开始。
2012年1月份,“小笼包”为张文彬联系了第二家实习单位,简称“九城”。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让他着实失望。“我觉得学校专业和社会的需求是脱节的,我对自己失望,设计没有想象中容易。还有,同事们不太和你说话,我又无从下手,也不好意思打扰别人。”
2012年10月,“小笼包”为他联系了第三家实习的企业。这是一家以手机游戏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虽然比较小,但张文彬一待就是半年,感觉十分好。“第三家实习公司为我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培训,我接触了更多的专业内容。”
他使用邮件、QQ、文字等和团队进行沟通,有时候也面对面。在这里,最大的挑战不是听不到带来的沟通问题,而是创意的缺乏。他不得不上网找素材,勤加练习,找公司的前辈指导。这次实习,让他知道什么是职业,什么是客户需求,什么是责任。
今年7月即将毕业的张文彬,如今已经接到了一家美资公司的录用通知。“一共通过五场谈话,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严格的面试!”在张文彬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沈老师。张文彬视沈雪晴老师为自己职业的引路人,每一次和“小笼包”接触,都是这位老师来张罗的。每次想打退堂鼓,但沈老师一直在身边陪伴、鼓励。
今年7月3日,张文彬就要入职新单位了,他希望自己能经过三个月试用期的锻炼。“我相信自己能行的,不会让沈老师和小笼包以及公司领导们失望!”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