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古树社会营销项目是一个极有趣的过程,会让你在一件件事、一个个活动中与某些陌生人偶遇,并且擦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比如:为古树保护提供免费广告位的传媒公司、杂志社、报纸、电台,为参加守护活动连夜从地州赶来昆明的守护者,用心写着每一篇“我与大树的故事”的作者们…
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希望提升人们的反思意识、行动意识和行动力。有目标的行动一直是NGO或公司或某种组织所惯用的。准确的说,我常常也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但是,正如社会上开始出现对“教育”的争议。有人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教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帮助人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于是,我想说,在我们关注某个公众倡导项目成果的时候,那些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也许更加珍贵。
故事一:可以试图影响人,但不要妄图改变人。感谢心理咨询师们协助完成了项目中期评估。从数百份调查、几十位访谈和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人们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更看到了志愿者们参加环保活动动机的差异,有人是责任型、有人是交际型、有人则是个人能力提升型。每种动机背后都是各自的价值观。几位一年中参加了二三十次活动的志愿者说,他来参加活动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就是喜欢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喜欢我们。一位从小学开始参加活动的孩子,从喜欢幽默的领队到对污染中的滇池产生了悲悯和责任感,进而不断游说身边的同学加入环保。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成人的价值观是很难影响的,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孩子则较容易接受影响。但是,无论成人或孩子,都不要妄图去改变。
故事二:社会营销推销的不是产品而是思想。一直很欣赏同事在传播方面的技术,从商业转入公益的人似乎与各种渠道以及渠道中的人有着天然的粘性。但是,我始终认为:一流营销者传播的不是某种产品,甚至也不是服务,而是产品蕴涵的价值观和思想。去年底,组织全体同事进行了一次滇西北10日考察,希望同事们在激励人们去热爱自然时,自己首先爱上它。如果从目标和成果的角度来看,考察美好但成效并不明显,甚至最终这位同事由于公益营销看不到商业营销中那样明显的回报而离职。可这不是一个充满宿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强大的价值观不容改变,需要找对潜在的对象;若试图影响人,你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看看带大家做旧物改造的筱嘉,那种自然流露的气场,你便知道为什么那么打动人了)
故事三:很多偶遇是必然。上个故事中的潜在对象其实就是价值观与你相同或相似的人。这时,也许不在是你依据什么项目目标去影响他,而是你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火花。
当我们为80位“我与大树的故事”有奖征文的作者们逐一回信的时候,为所有参与者邮寄自制的明信片的时候,他们在说:“感谢厚爱,您的回信句句包含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前些天收到绿色昆明寄来的明信片,很美,如同昆明四季长春的城市。昆明我来过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感谢您的鼓励。呵呵,我是一个“不安分”的教师,要说“我的梦想”,对于我这个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24年的人来说,就是在后半生到外面去做做事,尤其文字工作方面的。昆明是个好地方,我很向往的”。
当我们为每位应聘者耐心回信并且为每位面试者一一点评和建议的时候。他们在说:“昨天一夜没睡,现在看到您的这段话,我很感动,真的,由衷的感动。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社工理念和老师的言传身教给我很大影响,我热爱我的专业,也肯定和佩服着千千万万在一线岗位辛苦付出着的同路者们…可是,这次面试是我目前做的关于社工梦想的最后一次努力了,因为家里人只同意我花1个月的时间去争取我想做的工作。虽然没被录取,但深深为自己这最后的等待感到欣慰和值得”、“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用心地写一份简历,以前写简历总有些逞强或者虚张声势的成分。但在写这份简历的时候,我所表达的都是肺腑之言。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真地回望了过去和梳理了人生态度,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最后,还是感谢感谢”。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原本被设计好的“我影响你”已经变成了“我和你”;若试图影响人,你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有一天,当我发现自己的笑容更自信了、眼神更坚定了、话语更有力了…影响我的人原来是你。原来,所有人正走在相互陪伴的路上。
(来源:绿色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