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两周年纪念活动,尚荣才(右四)
做了将近九年的公益,如今,尚荣才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大二时,觉得“学非所用”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申请退学;从事公益事业后,坚持自己为农村服务的理想,全然不顾现代年轻人想的房子、车子、票子。他在公益机构内倡导集体互助的原则,解决了公益机构人员的后勤问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活的太累,想的问题太多,当前,并不是物质上的温饱解决不了,而是思想上的温饱解决不了。从初二开始,他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带领老乡致富”,他说他是一个有“乡土情结”的人,对农村有深深的情怀。选择公益这条道路,他至今也未后悔过,他用自己的思想和办法解决了很多公益中遇到的问题。2014年,他自嘲道:都说三十而立,我的三十,不知道该立什么?立人?立志?
做公益没房没车但有集体互助
房子、车子、票子估计是许多年轻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许多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这三样东西打拼,但在尚荣才眼里,最富激情的年龄不该只想这些问题,而应该将自己所有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公益事业中,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如今孩子两岁了,但他仍然没有为房子和车子发愁,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说,许多做公益事业的人,会为了婚姻、家庭、住房而被迫离开公益,为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他采用了集体互助的模式。
他们的公益团队在昆明周边租了一栋四层楼的房子,解决所有员工的吃住问题。为了方便,他们邀请一家的父母接过来帮忙带孩子、做饭,每月给1800元生活费。所有吃饭租房的费用,最后平摊下来,每家只花销700元,解决了做公益的后顾之忧。
如今,没有房子,不能给孩子落户,上学成了一大难题,但尚荣才不这么看。他说,孩子上学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农民工学校,也可以去村里上学,在他的观念中,孩子无拘无束的长大,强过一切。同时,他认为,现在国家政策在不断改变,将来拥有自己的房子应该可以实现。
“夭折”的大学求学路
大学退学,或许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退学的举动也被很多人误解,有人认为他在学校呆不下去,在后面风言风语。父母更是费解,家里三个孩子,他是唯一的大学生,如今,说退学就退学,他们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其实,他们不知道,他是以全班第二,拿奖学金的优异成绩退学的。他说,他是用高中的那种劲头在读大学,学的是自己最有意向的农村区域发展。在大学里,他将自己的课表安排的很满,除了课表上的课程外,他还会选择一些其他的课程充实自己,每年拿奖学金。大二时,他觉得自己学的专业“学非所用”,于是选择了退学之路。退学后,想的仍然是怎样帮助农民,带动农民致富。
之前在在学校时,曾参加过一次农村发展协会培训,得到了一本大学生支农手册,如今,为了自己的支农理想,他再次翻开这本手册,打电话咨询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命运就是这样巧合,在咨询中他得知该公益机构在招人员,他于是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公益机构,这一做就是九年,如今担任青基会润土互助工作组总监。抗旱救灾、建水窖、引自来水、推动农民合作化,这些都是他一直在做的工作。他说,公益只能缓和社会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我们能做的就是救济、慈善,大问题还得看国家看大政方针。
浓厚的乡土情结
集体主义、家庭影响、个人意识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说,85年之前的那一代人都有一种集体主义意识。上学那会儿,“爱祖国爱人民”是基本守则,在没有电视、手机的情况下,集体主义对他的影响很大。初二时,他有了自己的目标,“带领乡亲致富”。他说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只是随着社会潮流的改变,理想会变得淡薄,但他自己从未改变过,还通过高中、大学不断强化自己的理想。他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说,只要在中国,生活在哪个省份都像在家一样,云南就像自己的后花园,他也不想出国。
平稳的家庭环境也给了他正能量,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睦、吃穿住行有保障,因此他没有太大压力,能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到父母,他有些愧疚,他说,从工作到现在,给父母的钱不到1000元,反而父母会在他们很困难时,帮助他们。
工作后,团体互助也给了他许多勇气和力量,个人意识也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中更加强化。
记者手记:虽然自己也做公益,但与尚荣才的交谈中,突然觉得自己很浅薄,思想意识上仍然达不到他说的那种境界。他喜欢看书,通过不断读书、交流、思考、实践来提升自己。如今,就算工作再忙,他也要抽时间读书。他说,应该将读书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看着为公益侃侃而谈的他,其实早已将公益根植于自己的血液。
(来源:NGO发展交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