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简单的竞赛开幕仪式)
在台湾义守大学交换,学校有一门创意行销的"跨校联合课程"。高雄和屏东几所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开课学校要共同参加一个创意行销的提案竞赛,本学年提案主题是"莫拉克卜拉米永续社区建设".
"卜拉米"是排湾族语言,代表丰收的愿景。在2009年8月重创台湾的莫拉克风灾中,包括排湾族在内的众多原住民部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了解目前灾害后重建的成果,提出创新与创意的想法,使永久屋基地内外生活机能活化,让永久屋基地成为多采多姿及世代发展的永续社区。""永久屋"是重建社区的名称,"永续发展"相当于大陆说的可持续发--简言之,就是要高校学生结合营销思维,为灾后重建的原住民社区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因为课程冲突没选这门课,但是参加了屏东举行的风灾重建交流会并参观了吾拉鲁滋重迁部落--授课老师非常热情,简单交流之后就同意我和参赛同学一同前往。
交流会的发言人来自政府、NGO和社区原住民,主要介绍了不同主体在灾后重建中的作为,灾后重建的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设想与困惑。
灾后重建委员会的政府人员将莫拉克重建的特色概况为"效率、尊重、创新"。"效率"在大陆的救灾行动一直被视为重点,但是后面两点却很少提及。
"尊重"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阐述:尊重自然与保育,尊重迁居自主意愿,尊重部落组织文化。这种把尊重放在和效率相当的地位让人觉得感动--并不是我来援助你,你就得听我的,自己的家园还是自己做主。之后原住民上来发言,一边感谢委员会一边不忘说彼此的分歧--有的原住民还想回到山上去种点东西,委员会则认为有安全隐患--"我们对重建委员会是很感谢的,不过我们还是要自己上山去看看,这个你们也强制不了"。后来去参观泰武族重迁社区"吾拉鲁滋部落",惊讶地发现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不是双语),校园建筑和教室装饰也充满民族特色。小学有一面贴满木雕的墙,竟然全是学生的作品--民族雕刻技艺是必修课程,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毕业作品。允许居民对重建委员会公开批评,在重建学校的时候留一面给学生展示木雕的墙,都是尊重。
(图2:泰武国小,上图木雕就是学生的毕业作品)
创新主要体现在跨界合作,主要包括中央、地方和NGO,不同主体分工明确(如图3)。NGO被台湾的重建委员会列为与政府并列的重建主体,并成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主力,这点非常值得借鉴。事实上,风灾发生时台湾的NGO也没有非常成熟,发言代表就列举了很多困难:
1.100年(2009年)提出"社会企业"的概念时,台湾还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案例,无从借鉴;
2.非盈利组织如何扮演"社会企业"的角色?
3.如何建立社区凝聚力与分配利益?(很多部落在NGO帮助下发展起原住民特色经济,销售特产和提供旅游服务等,有点类似我们的农村合作社)?
4.社会企业如何吸引人才返乡?……
四年多过去,很多社区都建立起了以建设永续社区为目标的社会企业,为原住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建设家园的方向,部落的旅游观光和特产销售都收获成效。当然,产品竞争力、市场开拓、人才返乡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这些社会企业寻求高校学生创意提案的重要出发点。
.
(图3:创新--跨界合作)
最令人感慨的是,一天的交流与参观下来,没有看见遇难图片的悲情渲染,没有听见救灾援建的英雄故事,内心却有所触动--无是竞赛本身所蕴含的高校学生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关照少数族群的服务理念,还是过程中体现的民主理念与合作模式,抑或是总结时那句"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要重建的不仅是房子,更是一个家。"--分享开始时重建委员会说"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给你们一点内心的感动",他们做到了。
(来源:NGO发展交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