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806|回复: 0

[公益新闻] 公正、尊严谁为先?隐形资助的疑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16: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面对入学新生必须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生小李曾经非常苦恼:自己家庭经济条件确实比较困难,如果能获得学校提供的资助,的确能减轻一些负担;但是,如果要申请学校的资助,肯定要通过层层筛选、证明、调查,不仅手续繁琐,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从此后被贴上了“贫困”标签,在老师、同学们中间会抬不起头。
    和小李有同样想法的贫困学生,在科大,甚至在全国校园里,都不是少数。小李的担心引出了帮扶贫困学生的“两难”之选:是该“铁面无私”地筛选贫困学生,将过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以保公平公正;还是应该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将贫困补助“隐形”化?

    “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无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级本科生小张是个典型的贫困生:他来自江西吉安农村,家有70多岁的老奶奶、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父亲以及读高中的妹妹,一家人仅靠几亩薄田的收入维持生活,连他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从亲戚家东拼西凑借来的。
    按理说,以小张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校的助学贷款或者困难生活补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强烈的自尊心却让小张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向学校隐瞒了自己的窘境,开学后暗地里找了一份家教艰辛度日。即使后来小张凭借优秀的成绩先后获取了两份奖学金,但他每天的生活费用仍不足5元。
    与小张类似,科大计算机系学生小方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家有务农的父母和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家境贫寒,在校每月消费不到150元。但长久以来,即使面对同班同学,小方也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守口如瓶。
    在郑州,入读郑州大学的贵州学生小杨,其父母靠种田为生,他上大学的学费全部来自亲戚的东拼西凑。钱紧的时候,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只用了89元钱。但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小杨从来没有向学校申请过任何助学金和特困生补助,学校的贫困生名单上也找不到他的名字。
    小张、小方和小杨都是“隐形贫困”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高校中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中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尹红说,“隐形”贫困生在每所高校都存在。以科大为例,虽然该校每年都会让入学新生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此来掌握贫困学生的相关数据,但这种统计数据只是显性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并不愿把自己的贫困情况坦诚说出来。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于痛疼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贫困学生认为,申请困难补助,不仅手续麻烦,需要各级证明,而且还要被学校调查、面对各种异样目光,会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郑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新建表示,“一些贫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困难的情况,并不是不需要资助,而是不愿承受因接受资助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他认为,政府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声张的“隐形”贫困生,学校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棘手。
    “如果贫困生刻意隐瞒自己生活状况的话,老师也没有办法。这些贫困学生甚至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接受资助。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相关处室,都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一位有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说。

    “隐形贫困”催生“隐形资助”
    针对“隐形贫困”现象,中科大从2004年开始实行“隐形资助”。据科大秘书长、时任学生处处长的朱灿平介绍,“隐形资助”即通过“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每个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如有学生在校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系统就会自动显示,无须学生申请,其就餐卡中就会多出一笔150元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小方、小张这样的“隐形贫困”学生就是这样被“捕捉”到,并由此获得了及时帮助。
    科大实施“隐形资助”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发放补助款就达60余万元,受惠学生达到1100多人次。
    无独有偶,从2007年5月起,郑州大学也开始实行“隐形”餐费资助,一个月时间,每月平均消费120元以下的700多名学生“浮出水面”,由学校统一每月补助60元。
    对于“隐形资助”的形式,中科大副校长窦贤康认为,这为学校的助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在关爱贫困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
    扶贫济困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当贫困者为了得到救助不得不被贴上“贫困”标签,在公众面前接受层层筛选、确认时,那扶贫济困就成了“选秀”;如果再加上宣传因素,就成了“作秀”。但现实中,不少高校在处理贫困生事务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更多考虑到的是贫困生的物质困难,而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方面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在物质援助上,也缺乏“人性化”措施,例如大家都习惯于在评定困难补助时让同学们在一起“述职”,一个一个自揭“伤疤”;一些高校甚至专门设立“贫困生楼”,为贫富贴上标签;还有一些捐助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让获得资助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这样做使不少同学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曾参加过公开捐助仪式的大学生萍萍说,上台接受捐助时心情其实很复杂,“对于愿意帮助我的学校、企业和个人,我非常感激,但是要站到公开的场合、面对那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心里难堪嘴上却还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以前虽然家庭条件也不好,但是却从来没有自卑过,而在那种场合,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如此卑微,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灿平告诉记者,科大在实行“隐形资助”之前,也曾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采取个人申报、层层审定、张榜公布、大会集中发放的方式,使一些困难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增加了思想压力。而现在,“实行隐形资助后,我们尽量采用邮件形式对学生开展不见面的‘一对一’帮扶,补助金发放也不需要任何公开手续,有效减少了学生的顾虑。”
    据悉,科大计算机系的小方上二年级时已经获得6次“隐形资助”,但他的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而另一位受益者田田则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她说:“每次领到补助,都感觉很温暖。这种方式考虑到了受助学生的心理,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

    “公正”“透明”拷问下的“隐形资助”期待更加完善
    “隐形资助”在中科大、郑州大学的先后施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肯定和推崇的声音之外,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科大的校园BBS上,有同学直指“隐形资助”存在补助对象容易偏差的隐患,更有教育界专家对其操作过程的公平、公正性感到担忧:“贫困补助发给谁?发放标准是否科学,是否会严格执行?在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没有了监督。”
    朱灿平坦言,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从学校的实际操作来,“隐形补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了三个阶段。
    据介绍,一开始,科大通过“一卡通”网络系统对学生用餐情况进行筛选后,对达到预警线的贫困生直接存入补助,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和院系批准。这样操作起来虽然简单,但却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人合作一个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还有少数当地学生经常回家用餐,或者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等等。这样造成“一卡通”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
    鉴于此,从2004年9月开始,科大将筛选数据打印出的名单交给各院系分管学生的负责人和班主任进行逐个核实、甄别,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吻合,“但这样操作起来很烦琐,且量大、周期长,院系对此意见较大。”负责这项工作的学生处王胜平老师说。
    此后,建设“比对数据库”的思路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从2005年开始,科大学生处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综合考虑各院系学生负责人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每学期更新一次,以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根据我校设定的贫困线标准,我校贫困生的比例一般在25%左右,而我们将入选数据库的学生比例放大到40%,目的是尽量将‘边缘学生’纳入视野之内。”朱灿平说。
    朱灿平认为,“隐形资助”在科大实施才短短四年,目前仍在探索和完善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机制,从而减少工作量和人为因素,增加操作的透明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