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刘东兴,我省第38位捐献者,他5岁的女儿高兴地看着父亲的奖章 商报记者 丁洁/摄
李化军因为捐献干细胞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商报记者 丁洁/摄
这是一场普通人的聚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这又是一场英雄的聚会,每个人,都有过救人一命的壮举。9月5日,我省10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聚到了一起。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这些英雄的理解更为简单:我付出,我快乐。
■ 现场
英雄的他们相互感动
截至9月4日,河南已经有11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9月5日14:30,他们当中的103位,从全国各地会聚郑州,参加省红十字会举办的联谊会。
这已是省红十字会第四次举行这样的活动,“每次,大家都会尽量赶来,都很珍惜这样的聚会,这次最远的是从内蒙古赶来的。”中华骨髓库河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文梅英说。
这些平凡的人,一见面就“哥呀、姐呀”,老远就互相亲热地打招呼、然后是热烈的拥抱。“因为有过相同的经历,我们为彼此感动,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一位捐献者说。
这次联谊会的一项重要议程是为2006年到2007年间的捐献者颁发奖章。据了解,每位捐献者都会获得由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颁发的奖章。
回忆起两年前捐献的场景,我省第31位捐献者白喜明仍在感慨自己很幸运:刚接到和别人配型成功的电话,感觉就跟天上掉馅饼,中了500万一样。
而我省第14位捐献者邹超平说:“付出那么一点点时间,忍受那么一点点疼痛,轻松挽救他人的生命,值。”
每一个感言,都能引来全场的热烈掌声,尽管刚才他们还在互相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当台上的领奖人员唱起《爱的奉献》时,台上台下每一个人都投入地大声唱起来,一脸神圣。“这首歌,他们感触最深。”文梅英说。
■ 特写
两名志愿者并列河南NO.1
中华骨髓库河南省分库创建于2003年,“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工作开展得很难,连续动员失败,大家都快没信心了。”文梅英回忆,谁也没想到很快就遇到一个意外的惊喜。
2003年9月,省红十字会同时接到通知,两名河南患者和两名河南志愿者配上型了,真是太巧了。文梅英赶紧通知志愿者,新郑的刘新伟一接到电话立刻兴奋地叫起来,连声高喊:“我太幸运了。”家在焦作的宋东方头天接到电话,第二天就赶到郑州体检。最终两人同时躺在了干细胞采集床上,共同成为我省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切都进行得特别顺利,文梅英说,从初配成功,到最后捐献,总共用了13天时间,因为太具戏剧性,这个事情当时还上了中央台。
6年过去,如今,我省已有119位捐献者。昨日,并列第一的刘新伟、宋东方和前一天刚捐献完干细胞的李清敏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我省已有5.4万多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躺在采集床上收到26朵玫瑰
同为捐献者,来自我省睢县的29岁小伙李化军可能算是收获最大的。
2007年6月,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南小伙,为一位阿富汗的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成为我国首位向非华裔患者捐献干细胞的捐献者。
“一不留神当了个全国第一,交了一堆朋友,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找到了媳妇。”李化军说。
李化军2003年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两年后就有一次被“挑中”的经历。当时,他和国内的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一心一意等着捐献。
尽管没有遂愿,但李化军开始加入到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支援者的行列。每次活动,李化军都能看到一个小姑娘,后来了解到,她叫刘红玲,是红十字会的义工,也是一名捐献志愿者。“她平时不爱说话,但干起活来特别卖劲,我对她第一印象就特别好。”李化军说,后来两人熟了,但他一直不好意思捅破这层窗户纸。
2006年,为配型做准备的李化军经常见到文梅英。热心的文梅英还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李化军犹豫着就把自己的小秘密透露出来。“啊,是红玲啊。”文梅英和很多志愿者都是朋友,刘红玲也不例外。
于是,文梅英就当起了红娘。
2007年6月15日,李化军躺在了干细胞采集床上,同事、家人、朋友都来看他,刘红玲也来了,同时带来了26朵玫瑰。“那年我26岁,所以是26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化军仍然一脸甜蜜。
去年年底,刘红玲披上了婚纱,正式成为李化军的另一半。
这样的好事儿还不止这一例。一位捐献者正在捐献时,她老爸无意中说起女儿大了,还没对象。红十字会的人牵线,帮她找了个男朋友。今年25岁的小伙杨磊,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感动得分手的女友回心转意。
文梅英说:“很多人顾虑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会影响生育,但更多的人会被捐献者的行为感动,其实,我们有很多捐献者在捐献完后,都顺利地当上了爸爸妈妈。”(记者 郑筱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