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326|回复: 0

仅有7%市民急救普及率低引发热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6 11: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六是第十二个世界急救日,此前本报城事周刊头版刊发《生命急救 离我们有多远?》一文指出,全市目前仅百分之七的市民参加过急救培训,我市市民急救普及率亟待提高。
  一项助人自助的生命技能,缘何“曲高和寡”?引发各方热议。
  医护人员:人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掌握这项技能
  读者王先生看到报道后给我们打来电话。他说,自己虽然在卫生行业,但所学的急救知识仍没能及时挽救自己母亲的生命。王先生说,母亲在家突发心梗时,身边没有人懂急救,家人虽然第一时间打了120,同时要他赶回,可等他赶到家时,母亲还是不行了。“如果当时他们中任何一个位哪怕懂一点儿急救知识,及时抢救,这种遗憾就可能不会发生。”
  王先生说,为了亲人,每个人都应该懂点急救常识,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就能自救或者救人,也许一点急救知识就会造成生与死的差距。
  李惠利医院一位急救医生告诉记者:如果把抢救危急病人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也不是完全保险的。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可从你拨打120,到急救车出车至少也需要3分钟的时间,除非在路上只用1分钟时间,否则即使医生赶到也无济于事。最可靠的办法是在医生赶来之前,自己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术
  “急救培训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医学专家,”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余锡芬告诉记者,在市民中进行急救培训,主要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旦发生意外灾难和疾病,在医生和救护人员到来之前,我们在现场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协助挽救生命,不贻误抢救生命的时机。
  曾经参与过多次急救培训的省救护培训师郭琳玲也表示,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看似复杂,但每个市民在经过系统培训后,都能掌握。“在我培训过的学生中,有90多岁的老奶奶,也有10多岁的孩子。”
  市民:急救很重要但危险似乎很遥远
  尽管人人知道急救很重要,但真正知道并会运用急救的市民微乎其微。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市民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动力不足。
  上周六是世界急救日,市红十字会在高塘路32号的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基地,免费为市民开设急救技能培训。市红十字会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报名的市民有95位,当天实际来的只有47位。
  这位工作人员说,遇到这样的情形并不是第一次。今年世界红十字日(5月8日)当天,市红十字会曾向市民发出两个邀请:一是开设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班,邀请有意向的市民免费参加培训;二是邀请愿在奉献中感受快乐的爱心人士加入救护培训讲师志愿者队伍,为市民提供技能培训服务。
  没想到,第一期开班,前来参加培训的学生只有9名;全市报名加入救护培训讲师志愿者队伍的一共只有2个人。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急救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又觉危险似乎很遥远,一辈子能遇到的几率太低。
  不过,也有市民表示,几率虽然比较低,一旦遇到就是“生死攸关”,急救会与不会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生与死。
  另外,有关人士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汽车的拥有量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交通意外、高楼火灾、自然灾害等潜在的意外发生的几率有增无减,急救已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文明社会市民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相关人士:完善配套机制是当务之急
  “表面看是公众的急救知识欠缺,背后值得反思的是预防文化的缺乏:社会往往认为救人是医生的事情,以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及时向急救中心求救。”长期关注急救的一位退休医生指出,“同样是‘逃生知识’,日本小学生训练有素,家家都有应急包,而我国家庭地震急救包的拥有率仅为9%。”
  “首先应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如教师、警察、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导游等具备应有的急救常识培训纳入行业准入条件。”这位医生建议,“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商场、电影院、机场等公共场所都要配备除颤仪等设备,警察、服务员等公共场所人员必须通过急救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他们必须持有心肺复苏技能(CPR)证书,一旦顾客出现状况,能保证其在第一现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学校应把急救自救知识列入教科书。”一所小学的校长说,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较为普及,在社区、学校都能受到普及培训,美国的重要城市中约有80%的成年市民至少掌握一项自救互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包扎、止血等。美国、日本等国将其列入了常规教学内容。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会被教授简单的急救常识;进入初中以后,学校会进行系统的急救教育;到了高中时期,学生便已具备基本的心肺复苏、身体创伤、常见突发疾病等急救素质。
  在新加坡,每一户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急救技能。
  “仅仅靠红十字会一家的力量远远不够。”有关人士呼吁,政府该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设施、急救人员向下延伸,向社区、向社会普及,最好能纳入宁波“实事工程”。
  (易 鹤)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若水凝眸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