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4697|回复: 0

[身边好人] 爱之交响——刘佳芬与特殊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9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629697_165016.jpg
                                         刘佳芬带着将要毕业的职高班学生在欧尚超市实习理货。(记者胡建华摄)

96个智障学生,27个教师,不足4000平方米的校舍,这就是宁波市海曙区达敏学校。

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首创特殊孩子“生涯教育”,领跑中国启智教育;

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构建社区融合教育模式,创造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刘佳芬,达敏学校的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把爱倾注给了特殊学生。

她,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作曲家,用15年的挚爱,谱写特殊教育的华章;

她,就像一位激情四射的指挥,用心灵唤醒了社会各界的爱与责任,在爱心城市——宁波,共同奏响了爱之交响。

第一乐章

情暖“折翼天使”

2012年的春天,当一群诗人走进达敏学校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命运交响曲》。

智障儿童,是一群被命运捉弄的孩子;而达敏的老师,是帮助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士。

1997年9月1日中午,37岁的刘佳芬到达敏学校上任。她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造化弄人的无奈。

这是一幅怎样让人心酸的画面呀!

孩子们正在食堂吃饭,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脸上、衣服上更是汤汤水水一塌糊涂,有个近20岁的学生,还一边吃一边大声说话,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

尽管当过六年的聋哑学校校长,第一次接触智障孩子的刘佳芬,还是胆怯了。

第二天,刘佳芬在校门口,看到一位母亲挽着脑瘫的儿子一步步走向学校,那位母亲脸上没有一丝的表情,那种彻底的绝望与深沉的麻木,沉重地撞击了刘佳芬的心。她走上前去,从母亲手中接过孩子,然后紧紧地握住了母子俩的手。母亲受惊似地抬头看着刘佳芬,许久,一滴泪水滑落下来。

这一刻,两位女人的心是相通的;这一刻,刘佳芬懂了:每一个智障孩子后面,是一个痛苦的家庭;帮助智障孩子,就是给一个家庭以希望。

“如果说,智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此生,我愿意做他们的翅膀。”

刘佳芬这样决定了。

她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她帮脑瘫的孩子擦去口水、鼻涕,她在厕所里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卫生纸,她手把手扶孩子走楼梯,她冒着被攻击的危险,朝那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张开温暖的双臂……

孩子们也渐渐地消除了对新校长的陌生感。她出差回来时孩子们会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餐后有孩子亲她的脸,亲得她满脸都是油;有一天突然会有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做的一朵纸花径直走进她的办公室。

与智障孩子相处时间越长,刘佳芬就越能读懂孩子们的心。

一天,一位走失了三天三夜的重度智障学生,终于在路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家长喜极而泣,老师们也跟着流泪,只有刘佳芬微笑地看着他。学生默默地走到刘校长身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只是站着。刘佳芬伸出手,拉住他,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就这样陪着他站了好久。她说:“我懂,我懂得他的心意,他是在向我表达他对学校的依恋和信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004年的一个冬天,刘佳芬得悉一名姓沈的智障学生因家境贫困,连伙食费也付不起后,立即找到财务室“孩子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一扣就被扣了三年。

因为懂得,所以博爱。

2002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有来读书,她委派了4名教师去村里挨家挨户查寻,几经辗转,才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由于小君是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刘佳芬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她家里”的决定,从此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九年如一日送教路,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君会读数、认物了,沉闷的贫寒之家终于有了笑声。

因为懂得,所以忘我。

2011年10月,刘佳芬组织了全宁波市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一向自诩“父母给了我一个好身体”的刘佳芬,突然晕倒在房间里。醒来后,她才记起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了四天四夜。在达敏的15年,刘佳芬常常在半夜三四点钟起床处理事务,经常凌晨六点就到学校办公。她说:“每天睡四五个小时,我就够了。天生就该我为孩子们多做些事。”

也许,注定,这群孩子不会有人建功立业,不会有人成为国家栋梁。但,他们是生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理应获得公平的机会,同享人类的尊严。

刘佳芬就这样倡导着达敏学校的校训——恒爱。

恒爱,永恒的、持久的、如春天般温暖的爱。

诗人们一定被这种爱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笔下流淌出那么多的赞美,献给这位瘦高的校长,就像一首首动情的奏鸣曲……

“你始终坚信,

这世界,因为有爱,

孱弱的生命,

也能呼吸沁人的花香,

也能感受无穷的力量。”

——《播撒爱的阳光》郁旭峰
       第二乐章

心系孩子们的明天

刘佳芬用自己的行动,演奏出特殊教育的第一主题——爱。

她的身后,是达敏学校另外26位老师15年如一日的伴奏。

15年,5000多个日夜。教学改革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每一步,都包含了太多的泪水和汗水……但刘佳芬和同事们,从未退缩与后悔。

一直以来,培智学校都将普通学校作为自己的标杆,将知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而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视为学校之外的事情。

刘佳芬到学校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这条路不适合达敏的孩子。

两名九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每天都抄写1+1=2,可是一旦去掉答案,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其中一个男生,长得清秀,衣着干净。为了测试他的生活能力,刘佳芬端来一盆水,让他洗脸。可他把手伸入脸盆,却不知所措。原来,每天都是爷爷奶奶给他洗的脸。

是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重要,还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更重要?有一天,孩子们的父母老了,还有谁扶着他们度过风雨人生?

这一状况必须改变!

1997年11月,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教改计划,提出分层教育的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

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但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学不到知识,到学校来干什么?

“给我时间,我一定让您的孩子有变化!”刘佳芬承诺。

老师也犯难:一切都是新的,没教材怎么教学生?

刘佳芬咬住下嘴唇: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电脑,刘佳芬和老师们自己手写、蜡刻;他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在实践中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再回去改写教材。

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印刷、校对、装订的32开黑白1—6册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从黑白到彩色,从蜡刻到印刷,15年间,达敏学校的老师编写教材44册,三套24本自编教材被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通用教材。

与此同时,以往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

为了教会学生吃饭,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还开设了模拟的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往常几天都教不会的,现在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此后,刘佳芬又提出了生存教育、社区融合教育等崭新的教学理念,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几年过去了,刘佳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当女儿将一盘番茄炒蛋端到自己面前的时候,杨师傅的眼泪忍不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想和女儿的老师,和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热心人,说一声“谢谢”。

“17年了,这是第一次吃女儿炒的菜!以前总担心我们夫妻俩哪天要是不在了,孩子怎么办?现在看着她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也就放心了!”

当陈爷爷看见14岁的患有脑瘫的孙女学会了自己刷牙、洗澡,他同样也想说一声“谢谢”。

“对健康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可对我小孙女来说,那曾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陈爷爷说,“看着她一点点开朗起来,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全家都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刘佳芬没有满足。她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而殚精竭虑。

达敏学校是九年义务制学校。大部分智障学生毕业时,刚好十六岁,离就业的年龄还差两年。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成为沉重的包袱。

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职高班。

但是,这个决定遇到了体制上的难题。达敏学校是区管的学校,而职高班是市教育局管的,办学的审批程序很复杂。一向支持达敏学校的海曙区教育局也犯了难。

学生们等不起。刘佳芬决定自己挑担子。2003年,她召回了已经毕业在家闲呆的孩子,办起了职高班。没有教室,挤出办公场所;没有老师,自己培养;没有课程,自己设置。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依靠自力更生,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宁波金田铜业公司聘用。

这个“非法”的职高班,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2005年,市教育局用变通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批准了达敏职高班。

如今,达敏职高班中、轻度智障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最高的月收入超过3000元。

“你或许永远也无法体会,一个智障孩子的家长拿到孩子第一份工资时那种感动。”靠摆水果摊为生的俞妈妈感慨地说,“孩子能生活自理我就很满足了,可是现在,他竟然还能出去工作赚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俞妈妈的儿子名叫小杰,患有轻度智力智障。在达敏毕业后,他应聘到了八方集团,当上了一名操作工。没过几个月,因为工作认真,厂领导让他当了检验员。

久未有笑声的家庭,飞出了欢快的笑声。这是人间最美丽的声音了吧?

曾经看不到希望的父母,如今盘算着孩子的未来。这是世上最动人的幸福了吧?

为了这笑声,为了这幸福,刘佳芬和老师们,无怨无悔地跋涉在特殊教育的探索之路上。

达敏的校歌,歌词来自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表白。刘佳芬爱听这首舒缓的歌曲,她说:校歌激励她前行。

“给我们一片天空,

和小鸟一起飞翔,

给我们一块土地,

和小苗一起成长”……

——达敏校歌
       第三乐章

呼唤更多的爱

2010年9月18日至20日,日本特殊教育学会第48次大会在长崎大学召开,来自中、日、韩等国的特殊教育研究者2000人参加了会议。

在专家云集的发言者中,来自中国的刘佳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满含深情地作了题为《弱智学校课堂教学社区化的实践与研究》的演讲。会议主办方破例将她的发言时间从20分钟延长至50分钟。

筑波大学园山繁树教授连连感慨道:“日本做不到的事情,在中国做到了,还做得这么好!”

因为刘佳芬的这次发言,国际上很多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始知道中国宁波有所达敏学校。2011年6月22日,融合教育国际论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宁波举行。达敏学校实践的特殊教育社区融合模式,以及创建的社区支持性教育,被称为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刘佳芬说,这个“样本”的创建,当年是逼上梁山!

2004年,刘佳芬和老师们探索的“生活核心教育”似乎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模拟情景下,重度智障的8名学生全部掌握了认路知识,可是,当学生被带到车站后,却没有一个人能找到回学校的路;

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过马路”,但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孩子们嘴里念叨着老师教的“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向前行”,却怎么也迈不开步。

这让老师们很沮丧:智障孩子的“模拟教育”,此路不通?刘佳芬陷入了沉思。

正在这时,中国残疾康复协会副理事长许家成教授来到宁波。许教授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特殊教育社区化研究》。刘佳芬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夜行人,看到了光亮:对,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走进社区!达敏,勇敢地承担起课题实践的任务。

走出校门,开放办学。达敏学校的教学改革开始从模拟教学转向实地教学,老师们开始将学生带往超市、菜场、商店、医院……今后学生们生活中要去到的场所,都将是孩子们的课堂。

但是,年轻的老师们很快哭着回来了。在超市,孩子们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伸手就抓,还把糖果塞进嘴里;在游乐场所,他们玩得忘乎所以,居然在滑梯上大小便了;在小吃城,他们被骂作呆子,摊主拒绝卖东西给他们,说会沾染晦气……

老师们多么希望刘佳芬说:那就别去了吧!

但刘佳芬没有。因为,孩子们在社区的表现,恰恰说明他们需要这样的教育!

其实,这一年,也是刘佳芬感觉最无助的一年。

她比老师们碰了更多的壁,受了更多的委屈:她想让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宾馆参观,宾馆不接纳;她想让职高班的学生去环境优美的小区观赏花木,被小区保安拒绝;她找有关部门谈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些部门并不理解。

热情、爽朗的刘佳芬,把自己关进房间,连丈夫敲门都不开。

刘佳芬有个幸福的家,先生经营公司,只要她愿意,完全可以做个“全职太太”。但她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再说,那些智障的孩子也离不开她。

她先生在门口说:再难的事,说出来,大家帮一把,也就不难了。

这给刘佳芬很大的启发。

特殊教育,光靠自己和老师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把更多的人,更多的单位,拉起手来,一起来为智障孩子出力!

2005年6月1日,由6个成员、3家单位参加的达敏学校首届教育协作理事会正式成立了!这又是中国首创!

在学校和爱心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理事队伍日渐壮大。至今,理事单位已有100多家,理事成员几百位。还陆续有单位、个人自愿要求加入。

达敏学校强大的教育协作理事会,是支持性教育的范本。它,架起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桥梁,为达敏的孩子赢得了无数的帮助,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每个周二,达敏的孩子都可以快乐地到他们想到的地方去实践;每个周五,志愿者们上门来,教孩子们说英语,和他们一起玩;每个节日,周边的单位都会送来礼物,和孩子们联欢。

如今,老师们再带孩子到超市、菜场、银行、药店、邮局、小吃城去上课,迎接他们的,都会是善意的微笑和亲切的话语。

曾经,孩子们去小吃城,被骂作“傻子来了”。后来,摊主说:“他们来了。”再后来,摊主会热情地跟孩子们招呼“你们来了。”这三个称谓的变迁,是摊主们对孩子们接受的过程。

更令人高兴的是,达敏职高的实习基地越来越多,从五星级饭店到洗车店、超市,人们伸出了一双双热情的手,愿意接收达敏毕业生的单位也越来越多。

前几天,宁波市残疾人就业招聘大会举行。刘佳芬带着职高班的三名毕业生前去应聘。车上,重度智障的浩浩独自坐着,他的外婆也一言不发。刘佳芬安慰她:浩浩外婆,我们帮浩浩也找找看。外婆落寞地摇摇头:不可能的。

到了现场,在欧尚超市的摊位前。刘佳芬极力推荐浩浩,诚恳地说:请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也能自食其力。外婆看了,动容地说:刘校长,不管浩浩是否找到工作,我都谢谢你。

欧尚的员工被深深感动。当天下午,店长就来到学校,对浩浩进行面试,最终决定让他去超市当理货员。

这是达敏第一个重度智障生找到工作!达敏孩子,智障孩子的未来,会有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希望!

这消息让刘佳芬高兴得睡不着。黑夜里,刘佳芬想起了诗人荣荣为她创作的《感动》:

一颗心在东奔西走许多颗心在东奔西走

她们在派送一个共同的叫做希望的东西

给黑暗中的孤独给重门紧锁的眼睛

尾声

带领老师们编写了生活核心课程、生涯教育课程、支持性教育课程的教材;

构建了社区融合教育模式,被专家们誉为“刘佳芬教育思想”;

创建了“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平台,被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称为“放眼世界实属唯一”,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创举……

15年来,刘佳芬带领她的同事们,在特殊教育的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曲华章。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她骄傲一生。

但刘佳芬内心,最在意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智障的孩子,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

她曾配合海曙区教育局作过调查,几乎每所学校都有特殊学生,他们或患多动症、自闭症,或学习有困难。全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1000多人,占全区在校中小学生的3%多。这些量大面广的孩子不可能都送到达敏来,但他们理应受到和达敏孩子一样的特殊关照。

刘佳芬创造性地提出支持性教育理念,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海曙区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达敏辐射优质资源,为各校提供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咨询,使所有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同时,享受到个性化的特殊教育。

如今,宁波各县(市)区按照海曙区“随班就读”模式,全部建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让宁波市特殊教育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佳芬说,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几年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她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演奏,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共鸣,宁波的特殊教育的交响乐,一部爱心的交响乐,会更加华美,更加气势恢宏!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唐慧卿  陈敏  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