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的不是围巾,是生活 “针织的爱”主题活动是绿色昆明环保组织发起的“绿生活”系列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绿色昆明环保组织的梅念蜀介绍,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把无限占有物质消费、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消费主义文化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大家都把衣服当作快速消费品,像是抽纸一样用完就丢,殊不知这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并且生产一个物品、一件衣服也会破坏环境,所以“绿生活”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梅念蜀说,“绿生活”英文是“LOHAS”,是2006年进入中国的一个概念,“绿生活”倡导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其他环保概念的不同是“绿生活”是从爱生活的角度来保护环境,告诉大家你可以过什么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有益于环境的。
大学生们一起学习织毛衣。
编织达人们在交流经验。 图片:由绿色昆明提供 11月11日虽是光棍节,但翠湖公园里一点儿也没有散发出空虚寂寞冷的味道。红玛瑙似的艳阳,湖面翻飞的红嘴鸥,天朗气清。不仅如此,莲花禅院里还进行着“针织的爱”主题活动,男女老少都来跟随编织达人学习编织技术,期望在这个冬天,为家人、朋友编织一条温暖的围巾或者一件充满爱意的毛衣。这个光棍节,因为此次活动的开展,格外温暖。 “针织的爱”主题活动是绿色昆明环保组织发起的“绿生活”系列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绿色昆明环保组织的刘伟烨说,选择编织围巾作为“绿生活”的一个活动项目,是因为当下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衣服的更替特别频繁,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这些衣服没有情感,“我们就想可不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一种带情感的做衣服方式,比如织围巾这种很简单的方式。可能平时一条围巾我们不喜欢就扔了,但是我们扔不掉的是那些自己织的或是别人织了送给我们的,带情感的有意义的,我们就会很重视它很珍惜它。”刘伟烨表示,这项活动编织的不是围巾,是生活,一种有爱的、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针织的爱”活动从下午2时30分开始,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虽然时间短暂,但每个人都用心编织着手中的一针一线。 活动还没开始,阿姨们就纷纷拿出自己在家编织的未完成针织品继续编织,一秒钟都不耽搁,有的给孙女织小衣服,有的给侄子织厚毛衣,总之都是爱心牌。时不时的,阿姨们就凑在一起交流经验,讨论着毛线和针法。 坐在后排的小年轻们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地想要摸摸针碰碰线,迫不及待地想开始学习编织围巾,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又紧张又激动。财经大学的苏同学是特地来学织围巾的,因为从小到大的毛衣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织的,但自己都读大学了连最简单的围巾都不会织,觉得很说不过去,因此特别希望自己能学会织围巾,给妈妈织一条自己的孝心牌围巾。 活动开始后,大家到台前挑选自己喜欢的毛线花色后,就拿着毛线簇拥在毛衣编织达人迟阿姨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忙得迟阿姨不亦乐乎。看着年轻人热火朝天的劲儿,不少会织毛衣的阿姨主动当起了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年轻朋友一针一线地构筑起自己的爱心围巾。 故事分享 一家三代织毛衣家里很有生活气息 这次活动,不仅让阿姨们相互交流了经验,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学到了编织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那些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珍藏的毛衣故事,让每个人都收获了一份爱、一份感动。 2000年,编织达人迟阿姨的女儿考上云南大学,2003年迟阿姨跟随女儿来到云南定居。女儿到昆明来上大学的时候,迟阿姨给女儿织了一件很厚的毛衣,让女儿带到云南来,“那时候她不会洗,冬天天冷用热水洗毛衣都洗得变形了,上班了她就没穿那件毛衣了,但也舍不得扔,就一直收藏在柜子里。”迟阿姨说,后来女儿结婚的时候用了一个月给女儿织了一件红毛衣、一件旗袍、一件斗篷,看着女儿穿得像公主一样出嫁,迟阿姨心里说不出的幸福。现在女儿已为人妻了,也会给自己的丈夫织毛衣织围巾,生活里充满着浓浓的情谊。 据迟阿姨介绍,自己的编织天赋得益于母亲的耳濡目染,母亲是个裁缝,所以小时候迟阿姨就跟着母亲一起学习织毛衣,16岁时就给自己织了一条毛裤,迟阿姨说,一边织毛衣一边和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现在自己一家三代都会编织,家里很有生活的气氛,特别幸福。 给爱的人织毛衣是一件美好的事 70年代出生的韩女士表示,自己从小没有吃过苦,虽然从小的衣服都是妈妈织的,但自己却一直不会织毛衣。直到自己有了小孩,妈妈翻出了30年前给自己和哥哥姐姐织的小鞋、小衣服才发现自己动手编织的要比商店买的好得多、暖得多,于是自己开始学习织毛衣。韩女士说,由于是新手拿针不太熟练,给爸爸、妈妈、孩子、侄女各织了一件毛衣,至今还没有织到自己的。 说到给妈妈织的毛衣韩女士不禁动容,“那只是一件普普通通,没有花色点缀的毛衣,妈妈嘴上说工作忙不要织,但逢人就说这是女儿给织的爱心牌毛衣”,韩女士说,看到妈妈幸福的样子就体会到,能给爱的人织毛衣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忙,我们的老一辈人也忙,但是他们坐下来手就不停的开始织毛衣,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乐趣,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体会这种乐趣,从这种生活方式里找到感动、找到爱”,韩女士期许着。 来自北方的毛裤带来北国的温暖 50多岁的黄阿姨刚参加工作那会,整个昆明都买不到毛线,到了冬天,自然也没有毛衣毛裤穿着过冬御寒。 知道黄阿姨的情况后,当时跟黄阿姨在同个单位的“老科长夫妇”回天津的时候,专门买好毛线,织成一条厚厚的毛线裤给黄阿姨寄过来,希望黄阿姨好好过冬,“那是一条枣红色的毛线裤,从那以后我去北方出差都会带去,特别暖和”,黄阿姨遗憾道,后来毛线裤放在衣柜里,被虫咬了两个洞,但还是舍不得扔,“那份感情真的特别难得,想起来就觉得特别温暖特别感动”。 穿妈妈织的毛衣感觉妈妈就在身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奔赴于理想在外读书的游子们总是母亲心中的一份挂念。 从河北来到昆明念书的陈璋楠身上穿着一件商店里买的开衫毛衣,陈璋楠说,这毛衣不知道哪里出问题,穿在身上就是觉得怪怪的。“河北特别冷,所以我妈给我织的毛衣都是那种2、3斤重的毛衣,来昆明的时候我妈让我带过来,我说昆明没那么冷,带过来咋穿呀”,陈璋楠说,自己属于高挑型的身材,去商店看衣服不管哪个牌子、哪种款式、哪一型号都觉得不合体、不贴身。他回忆道,妈妈给我做衣服都会量好我的长宽高,织出来的毛衣真是盔甲,风打不透、雨滴不穿,而且穿的时候总感觉妈妈在身边,“看着现在身上穿的毛衣还是想妈妈,还是觉得2、3斤的毛衣好啊”,陈璋楠感叹到。 (来源:云南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