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望闻问切” 帮老人找到了家
宁波公益网讯:走失街头半个多月,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年过七旬的失智老人江兆琴上周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对每年十余位像她一样走进救助站的失智老人而言,江兆琴是幸运的。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招数都用了出来,总算帮她与家人团聚。市救助站也借本报提醒市民,以后家有失智老人走失,不妨去他们那儿看一看。
望:老人应该来自城郊
江兆琴老人很沉默,问她话只会腼腆地对你笑笑。从外表看,她和街头普通的70来岁老妇人差不多,偶尔咕哝出的几句话,明显地带着宁波口音。
11月5日下午,鄞州区横街派出所把江阿婆送到市救助站时,她不能有效提供姓名、家庭地址和电话。“她的裤腿带着泥点,衣着也很朴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黄洪鹰有着30多年的救助经验,当他第一眼看见江兆琴的时候,迅速对她做了个“扫描”,并做出初步判断:应该来自城郊一带。
但这个话不多的老妇人却没能讲出自己的任何信息。每次碰到江兆琴,黄洪鹰总会像隔壁邻居一样大声地跟她拉家常:“饭吃过了口伐?天冷了,衣裳好换掉了……”老人总是不言语,简单地点点头,笑一笑。
闻:“报镇名”锁定在五乡
老人叫什么名字,她的家在哪里?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
11月11日,他们与鄞州区110指挥中心进行了联系,请求对方查找各基层派出所是否上报了失踪人员,但没有回音。
11月21日,市救助站业务科长孔志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不能自己说出家庭信息,咱们就一个一个镇名报给她听,看哪个有反应。”
因为老人是从横街送来,“报镇名”的尝试,他们首先从鄞州区的各个乡镇街道开始。集士港、横街、古林、姜山……报了七八个,老人一点反应也没有。孔志光没泄气,继续报下去,当报到“五乡”时,老人低垂的眼皮抬了抬,并轻轻地点了点头。
五乡!目标初步锁定。
孔志光马上打电话到五乡派出所,激动地问,“你们辖区有没有走失一个70来岁的阿婆啊?”但对方的回答犹如一盆冷水泼在身上,说没有这样一起报案。
问:农贸市场“一日游”
老人的第一反应骗了他,还是其他哪里出了问题?孔志光仍不死心,他猜测,或许是民警之间交接工作没有衔接好,以前也碰到好几次,这个民警接案了,其他民警还不知情。“我要带着老人到五乡最热闹的地方走一走,看看有没有人能认识她。”
上午10点多,正是五乡农贸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孔志光牵着老人走了进去,慢慢地逛了两圈。从一个一个摊位前走过,不问菜价,却只盯着摊贩和路人的表情看,孔志光那天成了整个市场里最奇怪的一个顾客。
切:一番“暴走”,终于有了“疗效”
孔志光发现,一位40来岁的女摊贩一直好奇地盯着身旁的老妇人。“她会不会认识她?”孔志光上前询问,摊贩说,大概认得一点,只知老人是附近天童庄的人,具体的姓名地址就不知道了。
随后,孔志光领着老人赶到了五乡镇天童庄村委会。一路上,他的内心既激动又忐忑,这里会不会就是老人的家?
苍天不负有心人。把老人刚领进村子,好多村里人都热闹地围了上来,叫唤着老人的名字,“这不是老唐家一直在找的老太婆吗?”当老人的家人听到消息跑过来认领时,70多岁的唐瑞福一把抱住失散半个多月的妻子,眼泪都掉了下来。
老人走失不妨去救助站“挂个号”
“江兆琴这样的故事,是幸运的,我们每年总能遇到10来起这样的案例。真正最难的,是查找那些外地的失智走失老人,简直是大海捞针。”黄洪鹰告诉记者,失智老人一般难以交流,病情严重的,还需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他们因为失智不得不成了救助站的长期滞留人员,有的呆在救助站里甚至已超一两年。
见到妻子平安回来,老唐也欣喜万分。此前,他们家人一直在寻找,到五乡、邱隘派出所都去报过失,甚至连电视台也去过。老唐懊恼不已,“怎么就单单漏了去救助站看看呢!”
“如果以后家里老人走失了,又没有任何身份信息,在报警、微博求助之外,不妨来救助站看看。”黄洪鹰告诉记者,以他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发现老人走失后,子女一般不会想到去救助站查找这个途径,但事实上,这里确是不少失智老人流落街头后的临时安置处。“即便当时找不到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会长期保存老人信息,以便今后核对。”、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