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小事造孽(吵架)”“好事做到底,砻糠变白米” 听起来“石骨铁硬”内心满满都是爱 宁波方言经千年沉淀,折射淳朴民风和文明元素
宁波公益网讯:民间有句老话: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
究其原因,除了宁波话难懂外,尖锐的腔调也让外地人很难适应,总觉得对方在跟自己吵架。
前两天,一位喜欢研究宁波老话的读者联系本报,他想给方言正声:别看读起来“石骨铁硬”,深入了解,字里行间却是柔软一面。□记者樊莹
(感谢宁波大学教授周志锋对稿件方言部分提供的帮助)
莫为小事造孽(吵架)、罪过罪过
经过千年沉淀蕴含禅意
夏欣龙,70后,土生土长的宁波人。空闲时间,最大爱好便是阅读历代文献,研究宁波本土的传统文化。
在他看来,宁波历史上深受中原礼乐文化和汉传佛教文化的浸润。唐宋以降,人文渐隆。特别是北宋南渡后,这里成为京畿之地,中原仪轨,汉家衣钵盛极一时,人文荟萃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以礼相待的文明语开始在民间流行,并传承至今。”夏欣龙给记者举了个自身的例子。
他小时候,住的是老式墙门,一个大院有四户人家。一碰上雨天,父母就会喊孩子出去收衣服。每次,他收完自家的,还要帮不在家的邻居收。套用宁波老话讲,这是“行了春风有夏雨”。先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反过来帮助你。
如果是碰到邻里吵架,长辈们还会上前劝说:莫为小事造孽。造孽,翻译成普通话为争吵,是带有一种禅意的老式用词。类似的口头语还有“罪过、罪过”,我们路上见到可怜人,伸出援手;又或者,受到他人帮助,表达内心感谢,都会脱口而出这个词,也是传递佛家的悲天悯人。
夏欣龙认为,方言词汇经过上千年沉淀,折射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文明元素。
《诗经·齐风》就有“怛怛”记载
文字历史渊源已久
生活中,可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出门坐公交,翻遍了口袋和随身包,才发现身上一分钱没带。当公交车司机盯着满脸通红的你,有人主动递过2块钱,还安慰你说“没事,谁都有粗心的时候”。听到这话,用一句宁波话——怛怛动来表达心情,再贴切不过。
夏欣龙说,宁波方言中有许多推己及人的真诚之语,其文字部分的真切程度,远非礼貌二字可以概括。
怛,读dá,意为内心忧虑不安。常形容受人恩惠,过意不去的心理状态。宁波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该字,但这不是现代专用词。翻阅古代文献,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记者注意到,从《诗经·齐风·甫田》:“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到唐朝,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提道:“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再到清代,陈奂《毛诗传疏》专门注有:怛怛,亦忧劳之意。文字本身的含义在变得深远。
这种语言现象,在夏欣龙看来,实为宁波接受中原礼乐文明的微证。“但如今宁波老话存在一个问题:大多能读不能写,很遗憾。即便是电视或报纸上引用的,多是音译,没有统一标准。”
好事做到底,砻糠变白米
背后思想精华值得深挖
北仑区大碶街道湖塘村的乐炳成,曾专门写过一本《宁波老话故事》。记者也特意采访了这位已满70岁的老先生。
他说,宁波方言虽然平时在用,但出处来历很多年轻人搞不清了。当时为了收录这七十多篇老故事,我们到鄞州、北仑、慈溪等地收集素材。主要是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口头讲,我们记录。
老人谈到,比如,鼓励他人行善积德。我们常说:“好事做到底,砻糠变白米”。砻糠,是指稻谷经过砻磨脱下的壳,偏灰,跟白米的颜色差别很大。但这句话告诉你,只要一辈子都做好事,连砻糠都能变白米。也就是说,善事做到底,好人会有好报。
“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拾宁波老话,重拾宁波老话背后的思想精华。”乐炳成说。
有同样看法的还有宁波大学教授周志锋,他也认为,宁波话既是宁波人的交际工具,又是地方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的写照。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去阐释、去领略。
●链接
宁波话,是吴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分布在宁波、舟山及周边一带。与诸土语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如果从语音学的角度看,方言的语音特色更多地表现在单音词和双音词上,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
来源:现代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