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3619|回复: 0

[公益新闻] 新修订的《宁波市献血条例》本月起实施 释疑:无偿献血 为何有偿使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5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波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全血成分分离。记者 徐文杰 摄




  春节刚过,市李惠利医院输血科主任马幼丽就开始上火:每天去血站领回来的血,往往只有申请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多数手术必须延期。在马幼丽的印象中,从三四年前起,血源紧张这个词就开始频频地出现。也就是这三四年,外地“鲜血倒入花盆事件”、“肖佳卉事件”、无偿献血后用血有偿和无偿之争,挑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自愿捋袖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鼓励献血,新修订的《宁波市献血条例》本月起实施。这是一根救命稻草,还是新的转机?记者 樊卓婧 程鑫 通讯员 庄立 林柱洲


  昔日辉煌

  从“了不起的个体户”首开先河

  到多年的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我市临床采供血与用血管理可上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1986年,全市第一家采供血机构———宁波市中心血站成立。

  刚开始,我市临床用血100%来自卖血者,而且95%以上供血者来自金华、台州等周边农民。

  由于当时临床采供血与用血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导致血液质量无法保证,加上本地血液自供率不到5%,使宁波医疗临床用血常常面临无血可用的绝境。

  血站成立后开始宣传无偿献血,并有意识培养本地的无偿献血者。

  1987年夏天,奉化萧王庙镇车站饭店的一名小老板在报上无意间看到血源紧张的消息,便悄悄地乘上了开往宁波的班车,打算用自己的热血救人。

  血站在何处,他不知道,向路人打听,也问不出所以然。一天时间很快过去了,他找了一家个体旅馆住宿。住了一晚后,不再盲目地寻找,他先来到医院,向医生问清楚了血站地址,几经乘车、转车,终于找到了宁波市中心血站。

  他当即献了400毫升血,说自己就是来帮忙的,不要钱,并坚持定期献血。

  他叫夏安宽,2年后,他的故事上了《宁波日报》,4年后,他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无偿献血金杯奖的个体工商户,也是当时浙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许多年以后,夏安宽还记得去北京领奖的情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给他颁奖,称他为“浙江人的骄傲”,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称赞他为“了不起的个体户”。

  1996年9月,我市颁布了《宁波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这是浙江省第一部关于公民献血用血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侨工委原主任陈兵回忆,当时立法顾虑重重,光年龄下限是18岁还是20岁就征求了许多单位和市民的意见。

  《义务献血条例》出台后效果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1997年,全市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比例达到41.9%;1998年达到60%;1999年达到75.3%;以后逐年递增。

  而随着献血者队伍的改变和技术的提高,血液质量也得到保证。

  过去的许多年,宁波一直是血源充足的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血荒”之痛

  从献血主力军减少到各种质疑杂声泛起


  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

  2009年春,受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持续出现“用工荒”。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沉渣泛起,各类对公共事业的质疑声和负面情绪正在不断扩散,如对无偿献血为何要有偿使用的质疑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和献血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几年以后,当血源科的工作人员开始总结缺血的原因时,才发现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多数沿海城市一样,我市采血渠道过于单一,献血主体一直以来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为主。“用工荒”的出现或外来务工者的流失,这成为“血荒”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网络上各种负面消息打击着人们对公益事业的信心。

  2009年11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成都市血液中心一个月前刚采集的“普通冰冻血浆”,被他(她)倒入花盆当肥料使用。该网友从医院工作的朋友那里获得血浆,据称属报废品。

  此消息一传出,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认为此举是对献血者和对生命的不尊重,强烈要求严惩相关人员,并对血液的管理过程表示质疑。

  尽管后来,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严肃查处,但不可否认,“血浆浇花”给无偿献血浇了“一盆冷水”。

  2010年8月10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生肖佳卉自愿献血300毫升后,回到家中却不幸摔倒,撞到椅子而致左眼失明。

  而因为没有制度性的补助,命运仿佛给肖佳卉开了一场玩笑,她的爱心,换来的却是满腹心酸,不得不与血站对簿公堂。

  还需要提及的是,因献血而导致的事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起,如何避免献血者陷入困境?诸如此类的负面信息,不断挑战着人们的神经……

  宁波市中心血站血源科科长张娟银发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曾经是最踊跃的献血人群,如今看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怀疑。(下转05版)


  ■释疑

  无偿献血 为何有偿使用

  既然献血是无偿的,为何用血就变成有偿?免费的血是不是真的变成了“高价血”,无偿献血的背后是否存在暴利链条?这是网友一直关注的话题。

  “谁说我们是无本买卖,成本在血液采集前就产生了!”宁波市中心血站成分科主任陈伟岳为此非常愤怒,“体检、初筛、采血,所用到的硫酸铜试剂、真空管、血袋、标签、加样针、护理包、绷带,哪样不要钱?光材料费就要40多元。”

  血袋被送到了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另外一份血液样本被装在试管里,送到了检验科。在成分科里,血液被分成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贴上不同的标签、录入电脑等待使用;在检验科,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用两套不同设备不同试剂同时进行检验,如果两份检测结果一致,血液才被视为合格。检测有7项:血型、血红蛋白、乙肝、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一环节产生的试剂成本约有181元,包括:丙肝约35元,乙肝约15元,艾滋病约16元,梅毒约5元,谷丙转氨酶约11元,血型正反定型约7元,Rh血型约2元,核酸试剂约90元。

  光前面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物价局定的每单位(200毫升)血价,此外还不包括血液冷藏保存、运输相关的支出以及相应设备、水电费用等。

  “我们执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这220元里面,我们拿不到一分钱。”陈伟岳甚至建议:既然财政为一袋血投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患者付出的220元,那么也不在乎多投一点,干脆把使用费完全免掉,也省得让他们背“黑锅”。

  “如今大学生无偿献血显然没有以前积极了。去年甚至出现过一所学校有200多学生报名献血,结果等车开过去,只采回了12个学生的血。”张娟银说,但她觉得这不怪孩子们。

  “老师们问我,献完血如果出事,责任谁负?我回答不出来。”张娟银说。

  宁波市献血办公室刚做过统计,从2009年至去年9月底,高校学生的献血比例已经从2009年的16.9%,逐年降至去年的5.8%。

  而据统计,我市每年平均临床用血量达到20吨左右,去年几经努力,无偿献血量达到20.8吨,看起来供需基本持平,但往往是青黄不接,更多时候不得不临时找志愿者救急,或劝家属互助献血。

  另有数据显示,当前宁波市人口献血率仅为0.9%,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而从潜在医疗用血需求看,目前宁波市人均用血量仅为2.1毫升,也低于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的5~6毫升,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多毫升。

  数据显示,如果按每人献200毫升计算,这座城市每天的献血者若少于315人,就会有病人用不了血。可见,宁波血液供不应求的矛盾还将会继续扩大,血液供应压力将长期存在。

  “新规”护航

  期望为无偿献血者注入更多信心


  居安思危,休戚与共。无偿献血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新修订的《宁波献血条例》应运而生,并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原条例相比,更加强调对献血者的回报成为新规的一大亮点。如献血者用血优惠年限延长了一倍,亲人用血受益范围也有所扩大,并提供制度性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障。

  2002年,38岁的冯闯第一次在宁波街头的献血车上伸出胳膊。医生抽完血拔出针头的时候,冲他微微一笑,真诚地说了句:“谢谢。”

  这一句谢谢在他心里扎了根,这个因为老家国企改制下岗而到宁波来重新开始打拼的中年男人,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时碰壁处处求人,但在这个小小的献血车上,他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认同。

  冯闯至今共献出了8万多毫升血,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20遍。他因此被评为今年的“最美宁波人”。

  曾获全国无偿献血特别奉献奖金奖的钱国钿第一次献血的经历类似。10多年前他是个破烂王,曾因一个小错被叫到派出所,民警教育他:“30多岁的人了,要想好怎么个活法!”

  一句话戳到他的痛处,30多岁,还一事无成呢,总得做些什么吧。他茫然地在街上走着,后来走到血站附近,脑子一热,就进去了。在那里,他同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他们对他一再感谢,还说他的血也许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感觉真好,从此,钱国钿就成了血站的常客。

  根据市献血办的粗略统计,每年的献血者中,至少有一半来自这些“小人物”,其中包括下岗失业人员、收入相对较低或没有稳定工作的市民和外来务工者。很多人献血是因为快乐,帮助别人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每个献血者都值得尊重,我们要给他更多的保障。”市中心血站副站长黄凯说,新修订的《宁波献血条例》也正是考虑了这一点,献血者用血年限延长一倍,亲人用血受益范围也不断扩大。

  而为了避免爱心人士“流血又流泪”,新法规定,献血者献血一年内,可获得意外身故、残疾、烧伤保险金额1万元及意外伤害医疗费用保险金额0.5万元;献血后48小时内,可获意外险15万元及意外伤害医疗费用保险金8万元。

  此外,新法还规定,血站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采供血信息,供公众查询,通过宁波献血网不仅可以查询献血者的献血信息、血液检测结果,而且献血者还能查询所献血液的去向。

  “希望这些新政,能给无偿献血志愿者注入更多信心。”张娟银说。


  ■回顾

  抹不去的血泪记忆

  退休9年了,当做了半辈子血站医生的章玉琪看到关于血液有偿或无偿之争报道,20年前的情景就会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吵吵嚷嚷的一群人,在某个“血头”的召唤和组织下从全省各地赶来,争先恐后地伸出胳膊。

  20多年过去了,胳膊后的每张脸都面目模糊,只有胳膊上的针眼,那些个小小的,仿佛轻轻一按就可以挤出血来的针眼,章玉琪至今还记忆犹新。

  章玉琪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血站成立前,当时临床用血100%来自卖血者,每100毫升血液是10元左右,400毫升就是40多元,而他一个医生一个月的薪水,也就是五六十元。

  卖血者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钱。那些30岁至50岁的壮年男女,大多来自义乌、金华、天台一带,也有部分奉化人和极少数老三区的人。就像余华著名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里写的一样,每个地方专门有一个“血头”组织,他们被“血头”用车拉来,赶到血站的时候,往往差不多中午了,坐在楼梯口吃着干粮聊着天,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一跃而起。

  章玉琪负责给他们挨个儿检查,很多都是熟面孔,手臂伸出来,针眼是“新”的。

  “不成不成,才抽过吧,哪能再献呢?”

  当时负责抽血的陈伟岳隐约还记得那些面孔,40多岁的女人看起来像50多岁,笑起来颧骨更突出,眼睛深深陷下去:“哪能呢,抽过很久了,医生你抽吧,没事。”

  “不行,你看你瘦的,身体吃不消的。”

  她就突然跪下了,眼泪就出来了,理由他们听过无数遍:“我们家真的困难呀,有病人要用钱呀,医生你有点同情心呀!”

  他们在章玉琪的记忆中,“血头”大多也都是农民,义乌的“血头”姓宋,是个20多岁的小伙,脑子很活;台州的“血头”是个四五十岁的农民,看上去老实巴交,其实门儿精;金华的“血头”是血站血源科一名工作人员的亲戚……总之每个人都是有点来头的。

  当时,95%以上的血源来自外地,血液的抽取和保存,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陈伟岳的记忆里,几乎每个职业卖血者到来之前,都会足足灌下几大碗糖水。他们随身带的水壶容积超过大的可乐瓶,喝下去毫不含糊,轮到献血的时候,大多憋尿已经憋到牙根酸。

  “喝水主要为了稀释血液,糖水比普通白开水好吸收得多。所以那时的血液质量比现在差多了。”

  血抽出来,不用任何处理,也没有艾滋乙肝之类的检测,直接送进医院。“还热乎着呢。”

  又过了几年,各地血液需求量多了,外地的“血头”们不大来了,章玉琪他们只能自己出去采血。公交车坐到宁海住一夜,第二天赶到台州境内抽血然后再坐车回来。

  按现在的标准,血液必须冷藏保存,但那个时候,没有冷链,没有专车,血装在玻璃瓶里,瓶放在纸箱里。明晃晃的太阳晒下来,章玉琪和同事们抱着纸箱满头大汗地去赶车,两三个小时后,“热血”出现在医院里。

  即便如此,无法保证的血液质量和每年不到5%的血液自供率,使宁波的医疗临床用血面临无血的绝境。

  ■链接

  公务员率先献血


  每年,春节前后和寒暑假,学生放假、外来务工人员回家,因为节气手术量激增时,血液往往最紧张。许多人不知道,这个时候,各大医院会组织员工献血救急,医务人员的热血,多次缓解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的紧张局面。

  医护人员中的献血明星很多,比如“全国无偿献血银奖”获得者、市李惠利医院80后女医生邵露,累计无偿献血2万余毫升,相当于6个成年人的血量。

  此外,还有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员工献血,贡献不小。比如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的销售主管潘妹琴,也是80后,2000年至今,她累计献血近30000毫升,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而在采血渠道的统计中,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即公务员献血仅占3%左右。“公务员都不带头,我凭什么要献?”许多网友这样评论。

  新法中也特别提到,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率先献血。

  “公务员率先献血”不再是一纸空文,最近,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卫生局联合发文,在全市各级机关开展“心系群众、血浓情深”无偿献血活动,号召公务员积极献血,并打算在公务员队伍中建立无偿献血应急流动血库。

  宁波输血历史

  1986年以前,临床用血100%来自卖血者,临床采供血与用血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1986年,宁波市中心血站成立,成为全市第一家采供血机构;

  1995年,国家规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实行血液管理“三统一”(即:统一管理血源、统一管理采血、统一供血),这一政策使宁波的医疗临床用血失去了95%以上的外地血源;

  1996年9月颁布了《宁波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浙江省第一部关于公民献血用血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后被1999通过的《宁波市献血条例》取代;

  1998年,我市第一辆流动献血车驶上甬城街头;

  2001年,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2012年,《宁波献血条例》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3月起实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