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670|回复: 0

[公益风向标] 2013年基金会的“三粒小火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3 19: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中国发展简报》2013年春季刊而作

当我们感叹世界浑然不变的时候,发现世界却是悄悄地在发生转变的。当我们期待世界一夜之间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却又触碰到了无数的坚硬与虚空。最近感受到了基金会有几粒小火苗地小心地跳动,或者,他们代表了某种转变的脉搏。

南都基金会:资助转型向人才,向机构

三年多前,南都基金会很小心地推出了“银杏伙伴计划”,志在资助公益组织中草根团队中的“小草尖尖”。他们发现了这个行业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正在成长的机构,其领导人是压力最大,得到的机会未必最多的一个群体。如果能够给这些人物,以资金上的支持,那么,应当对稳定这支难得的队伍是有益的。

但公益机构的新型领导人们,对资金的需求未必是第一位的,他们更需要针对他们需求的一些培训、交流和沟通。因为大体来说,这个断面的人群,阅历大体相同,经验大体相当,遭遇的阻碍和困惑也大体相似。差别只在于有人更擅长主动突破,有人更静待社会的冲击和事件的裹胁。于是,又发明了“互访,结伴出访,内部协助网络”之类的可能比简单的教化和上课更有意义的成长支持型活动,以试图培养其“公益领导力”。

培养领袖型人才是很多基金会的追求,但有些机构贸然出击,以为把一伙人招到教室里,找些国际先进经验,找些从未见识过中国公益风土的专家教授来整上几把,人才就会神速领袖起来。这样的失败案例很多。任何缺乏在地性的、任何缺乏激发参与者自身认同感的、任何缺乏平等互助内生精神的“培训”,多半都会沦陷为纸面工夫。估计南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试图寻找到更中国本土的公益领袖培养经验。当然,这方面的探索不过刚刚开始,需要对其过程和行为、对未来成果进行更持续的评估。

大概在一年前起,南都又推出了“景行计划”,这是一个明确宣布直接指向机构资助的计划。中国的公益机构,一般缺乏“自由资金”或者说“模糊资金”或者说“信任资金”。这与公益行业本身的哲学特点是严重不相符的。如果说,政府、商业、军队这样的行业的运营哲学,是基于怀疑和互不信任的话,那么,社会矫正怀疑过度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公益行业从信任的源头出发。而信任,则意味着欣赏、赞美、放手、认同、尊重,意味着义无反顾的协助和支持。

信任不是在口头上说了算的,对于基金会来说,它就是体现在资助项目书的预算表和工作计划中。可惜,很多公益机构经手的项目书,不要说机构的自由发展资金,就是人力成本,经常都得不到承认。基金会尤其是国内缺乏经验却又不愿意经受基本失败洗礼的各类官办民办私办基金会,最擅长做的事就是砍掉项目中的人力成本、办公成本和不可预测成本。

但公益机构的发展,往往是三大块是需要自由资金来支持的,否则,他们就只能通过财务变通或者财务造假来蛮横地实现。一是某些尚未筹集到项目的员工工资——中国的基金会是最不靠谱的,导致公益机构财务一直处于动荡状态,要维持基本的平衡,必须有一定的“对冲资金”,稳固根本。二是发现新业务时积极投入的财务成本——有些业务是的项目框架内的,但进一步追进,原有的项目书就可能已经乏力。三是机构创新的一些想像力支持成本——想像力不是漫无边际也不是随心生发的,想像力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适度的资金来协助。

“景行计划”也许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铁了心要做下去。另外,这个计划还将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急——当公益机构越来越面向公众筹资的时候,公众比传统基金会更不能容忍公益机构的运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公众由于持久遭受官办基金会的欺骗和敲诈,他们对草根基金会的人力资源成本往往同样的抵触。说服公众信任草根机构,尤其信任是智库型的、人力资源成本占总成本80%左右的公益机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需要有大量的举例说明,因此,在这相对艰难的过渡时代,如果有私募基金会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坚决地支持人力成本,也是相对精准的业务校正。

SEE基金会:行动获得经验,哪怕因此变形

SEE基金会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相对闭塞期。他们将这样的时间称为内部战略调整或者说苦练内功。我相信他们这样的自我判断是真实的。

SEE基金会一度狂妄地做出过“十二五计划”,想要在五年内花掉5个亿;后来诚实地发现,自身的花钱能力远未达到这个水平,于是这个想法就慢慢地消散了下去。SEE基金会此前与阿拉善生态协会合二为一时,也同样狂妄地相信,企业家之间会议室里的“民主演练”,对促进中国公民社会有非同凡响的价值,对促进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成长有非同凡响的价值——这种精英思想目前来看也可能遭受了一些冷遇和挫败,因为在中国,可能真正推动变革的,不是政客,不是思想家,不是企业主,而是大量的普通个体,他们用坚实的生命承受着苦难,却也在承受苦难时,转化出了无数的社会前行的自由动力和“改革经验”。

SEE基金会推出的资助框架中,“策略发展”与“创绿家”实践经验相对丰富,而“劲草同行”——也就是人才资助,貌似还在困顿当中。但无论是策略发展,还是创绿家,如果你仔细地研究他们的真实兑现过程,会发现,其实与原先的设计的初衷,是有一定的变形的,但恰恰是这诚实的变形,让业界开始有望重新信任这家动荡太久的机构。

策略发展,原先雄心勃勃地是要资助国内环保组织中的“A级机构”。这样的机构有点类似于国际基金会喜欢定义的“枢纽型机构”,这样的机构至少要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本身的业务水平相对稳定和精熟,其取得的经验让业界瞩目。二是这样的机构有带动同行发展的兴趣和意愿。三是这样的机构得找到一批相对差异化的合作伙伴。

理论设计得非常的完美,但一旦执行,就发现,国内真正符合其A级品质标准的,真的是非常的不多。数来数去,不过三两家而已。当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的草根环保组织,确实不少还有待时日成长。二是有些草根环保组织,即使到达了其A级标准,但其方法本身的创新性和探险性,又导致SEE基金会不敢真心尝试,生怕资助的过程是给自己找来麻烦的过程,而不愿意相信资助的过程是更有力地促进行业发展的过程。

没有办法,只能变形。或者说,只有变通,才可能让这个框架不至于推倒重来,才可能不至于让整个机构重新“讨论发展战略”,关门又去苦修。像很多机构曾经做过的那样。关门苦修只会让自己更加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一个不肯在实践中接受失败训练的基金会,是永远不可能让业界信任的基金会。

变通办法来得太过于巧妙,以至于有些业界同行一时都没有回过神来——其实说起来倒也简单,不是国内本土找不到太多像样的看得上眼的“A级伙伴”吗?那么好,我找国际的基金会大佬们。不少国际环保基金会在国内修炼多年,其能力应当非凡,其经验相当可鉴,其人力济得要溢满一地。于是,SEE的策略发展部工作人员,以相对弱小的资金实力,去投靠这些国际基金会的某些项目,在投怀送抱中,整合出一些颇有创意的项目来。相信这样的拼合或者说国际婚姻,将对中国的本土草根环保成长多多有益,也对帮助SEE基金会在真实资助过程中,更真实地体会到中国本土的资助需求。最终找到真正有效的资助渠道。

“创绿家”也完成了一次变形。当这个项目初次放开时,看其公告,说是收到了170份以上的项目申报书,几轮专家评审下来,最后只有十来家得到了资助。拼杀的过程与以往一样的残酷,结果一样的惊心动魄和让人迷乱,大量的项目进入了让人不知如果开花结果的“种子库”冰冻起来。

但不管怎么样2013年3月份,第二轮资助又启动了。并且明确表示,一年至少会启动春夏秋冬四轮资助。如果按照一个季度资助15个项目计算,一年至少可资助60个项目。如果按照一个项目资助15万元计算,一年至少可资助出将近1000万元。

但如果你仔细地去看每一个项目书,你会发现,真正的资助过程中悖离原先设计的宗旨的。创绿家本质上是一个“项目资助”,与机构是不是新生无关。几乎所有的草根环保组织,都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大家只是套用其格式,假装拼凑出了一个新生“环保创投小组”来应对而已。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业界最需要的,其实是随时发生的“项目资助”。这意味着,SEE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最不肯做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扎实地去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果2008年以来,SEE基金会肯扎实地到全国各地的环保组织做贴心的“服务型资助”,做反应敏捷的“快速资助”,做尊重业界内生的“在地型资助”,甚至做填补空白的“激发型资助”,而不是做浮夸传播的评奖拼杀,根基不实的“领导力培训”,梦想难以成真的“公民社会引领”,把机构动荡转嫁为业界动荡的“理事大会”,也许到今天,中国各地的草根组织,已经形成了比较“有眼成势”的大龙。某种程度上说,也许到了2013年,SEE基金会,才肯重新认识这些项目资助的真正价值。但愿今后不会再发生动荡。否则,SEE基金会的员工将会更加频繁地更换,在业界的声望将继续降低,其筹集到的资金,将没有人能够将其花好,企业家们隔山打牛的理想,将又一次梦碎。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支撑公众的公益梦想?

在过去,中国的官办型基金会几乎垄断了中国公众的公益能量。在当前,这个垄断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变化,而能够打破这个变化的,动力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生的官办基金会会可能有些新的探索。二是私募基金会的冲击尤其是“服务型基金会”带来的真实变革。三是公众“零散资助”对公募基金会带来的挑战。

这三股力量应当是共同发生作用的,其机理奥妙而不可言,我们更多的时候,只能感受到结果,而不太容易体会到过程。因为这样的过程,往往是混沌的、非理性的、不专业的、不可复制的。

一个社会的公益表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其“草根性”。草根性并不是说“自下而上的”,而是来自于社会的所有可能角落的,就是说,真正的公益行动,总是发生在“我们预料之外”的地方。这与文学创作、科研发现是有一样,万众期待之处,往往毫无作为,而社会忽略的边缘,总有生机冒出。

可公募基金会的三大特点,却与社会的公益灵动无法对接。第一个特点是逃避风险,追求稳妥——而社会公益往往是创新性,需要迅速的决断和英明的担当。第二个特点是步伐缓慢,程序冗长——沉闷乏味倒在其次,无法快速支撑到位是让人难过的,因为,灵感出现之日,往往就是资金需求之时。三是信息闭塞,认知陈旧,评价方式单一,与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公益的边缘性或者说不专业性或者说创新性,二者总是难以有效对接。

这三个不对接,直接带来了诸般经络不畅的痛苦。这痛苦,于基金会能感受到,于社会能感受到,于公益行动者,也能感受到。

但有些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这两年,与邓飞合作了“微博打拐”“让候鸟飞”公益基金,与王克勤合作了“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与伊能静合作“静新图书基金”,都表明,这样的合作可能会给传统的官办公募基金会带来一些新的风气。

官办公募基金会下设专项基金,这是很老套的事儿,去查随便一个公募基金会,会发现下面挂靠着无数的专项基金,有些专项基金的名目让人匪夷所思,但也运营了许久。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避免公募基金会自身工作动力不足、经验欠缺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困难转移给社会的一个有效渠道,但更有意义的是,这种挂靠就像早期民营资助挂靠红帽子来“承包经营”一样,给业界会带进一些新鲜的活力,尤其对那些志在推进公益革新的当代英雄——比如邓飞、王克勤、伊能静们来说。

当代的公益界既然是草根的、边缘的、灵动的,那么,他们最需要的服务就是快速的资金支持和能量供给,以及社会信任度的提升。这些“专项基金”如果真心要做事,往往会保持着敏锐的目光,也与社会的地气比较接通到位,那么,就有可能很好地发挥基金会的“服务公众功能”。

所谓的服务公众,是公众往往有公益梦想,但需要公益基金会和公益机构来协助其完成。而完成的办法当然是大量的参与机会。对于想捐款的人来说,一个可靠的、信息即时送达的基金会,将是让人感受到服务力的。对于想参与公益活动的人来说,公益梦想家的冲动如果能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公益行动,那么,这对公众也是莫大的安慰。

于是乎,新型的公募基金会将可能转化为“资金过境平台”、“公益监管平台”、“公众公益能量吸引平台”。或许,这本身才是公募基金会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公募基金会的真正业务领域。

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传统的作派——事先筹集(摊派)到一笔资金,然后再通过漫长的预算和申报,向下摊派和分发。公益的活力在公募基金会自身的体重压力下,窒息得无法表达。导致大量的公募基金会遭受的不是社会的质疑,而是被社会无情地抛弃。

具体来说,公募基金会将会针对一个具体的公益梦想,协助其通过微博等平台,与一些公益声望高的名人合作,发起一些精准的募捐活动。这个募捐活动简单、快捷,资金到账后可快速供给业务需求者,让公众行动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发作。基金会也由传统的项目申报书审核者,转型为“推荐者”,而公众在捐赠和观望时,都在成为真正的“项目书审核者”。同样,公益项目的行动者,其透明的状态也由简单意义上的“事后财务透明”,转向创业之始的“全业务透明”。由于募捐的随时化、精准化和碎片化,公众参与的通道也变得丰富,公众的公益梦想,分分秒秒都有了参与的可能。而社会,也由此全面进入公众公益时代,公募基金会来资金来源,将由政府、企业,全面转向普罗大众。

如果大量的公募基金会都如此转变,那么,中国的“公益超市”将琳琅满目,无所不有,整个国家的公益能力,将在真实的表达、证实、互相的信任、共同的助成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爆炸式发展。春天是同时到来的。公益是可能一夜之间同时发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