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573|回复: 0

[公益人物] 陈哲:坚守深山十五年的音乐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4 1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哲.jpg

图为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勐炳村的村民正在传习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自培平摄

陈哲1.jpg

1998年,陈哲在广西大瑶山学习当地的民族音乐。

词作家陈哲深入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里15年,帮助当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如今,在他的坚持推动下,土风计划正在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目标,也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

4月19日上午,第二期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土风计划”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昆明举行,土风计划指导组的专家对46名示范村的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

4月初的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了歌舞的海洋,在建县60年的喜庆日子里,土风计划指导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走进勐炳村,背靠崇山峻岭,面对万亩茶园,倾听传承人传习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这两条消息里提到的土风计划,依照发起人陈哲的解释,就是要抢救那些濒临失传、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的保护道路。其实,什么是土风计划,还有土风计划的相关信息,今天在网络上已经铺天盖地,而在云南这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大省,土风计划更是深入人心。

从词作家到田野工作者

陈哲曾经是个名人,《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走西口》在20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传唱,但就在创作达到高峰时,他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变成了田野工作者”,陈哲说。

从1998年起,他走遍了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的山山水水,采撷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素材,开始时,还只是在扩充自己的声像资料库,后来发现,过度的旅游开发,已经使民间文化严重扭曲,再不传承就有变味、失传的危险。土风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

陈哲认为:过去民间艺术往往是静态抢救,最终都放在了书架上、CD里和博物馆中,其实,民间文化首先应该得到活化传承。“土风计划”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家介入,把民间文化固化下来;另一方面是“活化”,即让资源地的人们自我传承。

陈哲将民间文化比喻为大树,于是产生了他的“土风计划”的ABC理论。A即“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其基因是不能动的;B即树干,是对A的延续,应该用科学的手段来传播根文化的内容;C即大树的枝叶,是对树干的张扬,包含的是艺术家的创造。

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陈哲最早选中的土风计划实施基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鲜花盛开的草场、清澈的江湖和溪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群山隔绝中赓续至今。可是,陈哲也察觉到民间文化的危机,每当他返回曾经走过的村寨时,总有一位熟知传统文化的老者逝去,而且传承无人。

陈哲打算先在5个村寨成立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吸收年轻人参加,向熟悉传统文化的老人学习。谁知,等待他的却是疑惑和不理解。那时人人都在急于脱贫致富,年青人也在外面打工赚钱,哪有闲暇来传承歌舞?有的部门不明白他来这里究竟为了什么,有的人觉得他很傻。然而,时间久了,他们理解了陈哲。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流淌在血液里的是割不断的民族情,社会越发展,人在外面时间越长,就越发怀念自己身上那份天生的文化印记,而印记则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普米族姑娘茸咪正是在陈哲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从兰坪发展到云南全省

茸咪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兰坪的大山深处,小时候,跟着妈妈在家里推磨,听到妈妈总是哼着“鸡叫三遍时,我往左推三下,推出的是金面,往右推三下,推出的是银面……”长大后,她当上了小学老师,当她看到陈哲为保存普米族文化而热心奔走时,深受感动,在陈哲的带动下,加入了传习小组。传习小组的活动并不顺利。“一个外地男子,带着几个女娃子究竟想干啥?”面对村里的非议,姑娘们退缩了。然而,一次云南大理之行,又坚定了他们的信心。那次,他们穿着民族服装结伴而行,却被人指着说,“这是纳西族的,”还有导游向游客介绍,“她们是彝族。”“本来觉得会不会民族艺术无所谓,现在看来根本不一样,只有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人家才知道我们是什么民族,明白了我们的身份。”茸咪说。经过长期的坚持,在兰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每个小组从最初的几人一直发展到几十人,人人都可以熟练弹奏四弦,唱民歌,跳搓搓舞。传习小组还被纳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名单,这也是名单中唯一由民间发起的项目。

土风计划在兰坪的发展壮大,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志愿者纷纷聚集到陈哲的周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土风计划还成为全省重点文化项目,受到高度重视。

“土风计划是基于目前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鲜明独特、倍显珍贵而又保护相对完整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具有全国和全球示范意义的文化传承工程。”在云南主管部门的心目中,土风计划已被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为此,云南成立了土风计划领导机构、专家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还推出了一批文化传承示范村,由省级财政拨给专项经费,各州市县财政给予配套补助。

根据云南全省土风计划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将分批在全省建成5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其中,2011年有30个挂牌,2012年和2013年分别挂牌10个。2011年建成的文化传承示范村是如此表述的,昭通市昭阳区靖安乡五星苗族村,文化样式:苗族民间文化,传授能人:王国华;永善县伍寨乡吴寨村,文化样式:彝族民间文化,传授能人:吴朝贵;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补掌村委会补掌村,文化样式:水族吞口歌舞,传授能人:吴心田、郎万平……

土风计划曾多次到北京向国内外专家和观众展示。有一次在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妈妈以特有的韵味显示什么才是普米族的撞胯舞;一群小姑娘在低吟浅唱间以准确的表达体现出什么才是彝族歌舞的神采;几位小伙子用纯正的音调弹起四弦琴吹起了口弦琴。他们中间有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今天,却能在首都舞台自豪地报出民族、村寨、姓名,表演所得到的真传。

从《芦笙恋歌》到《快乐拉祜》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当年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如今又是土风计划实施最具成效的所在。近50万人口中有拉祜、佤、哈尼、彝、傣、回、景颇、布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的蕴藏极为富足。

据县委宣传部部长施文艳介绍,为了推行土风计划,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决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形成了老中青少相结合的传习队伍,还在村里建立了专事传承的文艺队,文艺队每年可以得到县财政20000元的经费补贴,已经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技巧娴熟的传承人,很多传承人由被动传承逐渐变为自觉传承,从依照课程学习转为自发相互授艺。

党的十八大代表李娜倮是位80后,也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文化传承人。她和全家成立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不但有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歌舞,还创作新作,《快乐拉祜》曾经唱遍了大江南北,李娜倮还被特聘为小学教师,向学生传授拉祜文化。她每周都进校园为学生上3节课,教孩子们跳芦笙舞、摆舞;平时则带领乡亲们学习民族贺歌、礼仪歌。

“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人来传承,才能让拉祜文化世代相传。”李娜倮的心愿伴随着土风计划的开展,正成为现实。现在,全村人人都是能歌善舞的拉祜族文化专家,《快乐拉祜》已经在大地唱响。

(来源: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