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191|回复: 0

[帮办·热点] 真爱还是错 爱家庭教育需要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6 17: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月,有两个温情的节日:一个是刚过去的母亲节,另一个就是今天,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国际家庭日,为家庭幸福“加油”!家庭的幸福感,来自于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延展到孩子,就是让每个孩子在自身发展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

  然而,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孩子的这一感受力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

  随着近些年独生子女教育的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的两端: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情绪,都在大幅上升。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以“动物之名”命名的派别也是交错飞扬。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道工序,为孩子打底色,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

  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最近,帮办记者围绕这一热点,专门进行了深入采访,看到了当下家庭教育的硬伤,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与希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

  怎样教育好下一代,已成为众多父母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

  有种关爱叫“为了你好”

  部分家庭对教育子女存在的盲目随大流的现象,让甬上教育界人士深感忧虑。

  “很多家长将大量的精力、时间、期望都聚集在孩子的教育上,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让部分家长感到焦虑。同时,部分孩子过早过多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对孩子身心的健全、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业内人士直言,在西方,父母评价一个成功的孩子标准是:性格开朗、善于交流、喜欢运动;目前,我们身边不少家长评价孩子的标准比较单一: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采访中,一位“过来人”直言:“这种评价标准”衍生出的“关爱”至今令他很受伤,虽然现在的他,在别人眼中挺成功。

  “小时候,父亲经常外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次回家,感觉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检查我的学习,他会翻看我在学校的所有考试卷子、老师评语和习题本。一旦成绩下滑,马上会被严厉训话。

  “‘你只有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出息,我现在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这是爸爸常说的两句话。”

  “那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跟其他孩子比,我几乎不怎么玩,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但是无论怎么努力爸爸都不会看见,他只看最终的成绩,只要成绩不如他想象的好,就会骂我。爸妈总说督促我学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却挺恨学习的,但是不得不学。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爸爸能对我好些,长大了努力学是为了远离他们。”

  “我一直梦想着逃离,现在我真的逃离了,但是却发现我摆脱的是他们的躯体,却一辈子也摆脱不掉他们对我的影响。”

  不顾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去爱孩子是“错爱”,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义务教育部学生处副处长、语文老师田志宏说,虽然很多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只从家长角度出发的“爱”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每到周末那些督着孩子往奥数班、英语班、器乐班里跑的家长,哪个不是“为了孩子好”,又有多少孩子不对这种“好”充满无奈、反感和抵触?虽然家长的压力是来自于整个大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心中的功利主义正在给这种“错爱”加重了伤害孩子的砝码。

  “与人生有起伏一样,成绩更是如此。”田志宏说,成绩时高时低,是任何一个学习者必经的一种常态过程。而学习中也不可能诞生一个“孤独求败”的常胜者,即使有,那他的学习体验也可能是另一种悲哀。

  孩子考差了,家长若能理性面对,正确应对,对孩子来说,就是接受了一种很好的挫折教育。但现状是,不少家长的态度是简单粗暴、埋怨打击,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有种方式叫“拔苗助长”

  现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格局让不少家长心存焦虑。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出现了“等不及”,“误不起”,更“输不起”的心态,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

  “我认识一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希望他能比其他孩子提前一步,恨不能把小学一二年级的东西都在幼儿园教给孩子。他们觉得,这样孩子上小学时就会很轻松,很自信。其实他们没想到,孩子在幼儿园学过的知识,到了小学很可能就没兴趣再学了,或自以为懂了不再认真学了。”宁波惠贞书院政教处副主任董琪芬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不是百米冲刺,你起跑快几秒,对于长长的人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是把这个年纪该感受的东西给跳跃过去了。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宁波教育界人士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地进行应试训练,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单一的考试成绩更重要。”董琪芬说,或许家长更应该培养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一份静等花开、静待苗长的心态。

  但是,在现在的家长群体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现在不少孩子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有种期盼叫“望子成龙”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家长生活的最大动力,紧随其后的才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在宁波,这个心态也左右着不少家长。

  对于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是成功?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

  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追求少年早慧,更无须用社会上流行的单一的所谓的成功标准去要求孩子。”田志宏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现在,很多家长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这没有错,但往往忽略了孩子能否“成人”。

  一个人是不是进入成年期,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愿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现实令人忧虑,比如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单身男女在择偶、恋爱时,一方面纠结于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另一方面又无力承担责任,经常受家人、他人的影响,左右摇摆。一旦碰壁,往往把“球”踢回给家人,尤其是父母。

  现在,很多人已经认同,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观念等都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会让孩子缺少创新精神、不敢冒险,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能力。事实上,失败的家庭教育首先影响的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缺少安全感,不自信经常会退缩,生活得不快乐也缺少快乐的能力,不懂得爱也没有爱的能力。”

  有种比较叫“别人家的孩子”

  曾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说:世上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不仅脾气好又懂事,不玩游戏就学习,还回回都能拿第一!

  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也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心声,而这一切根源于家长的比较心理。

  “或许一些父母觉得,给了自己孩子一个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参照系,就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奋发图强。”田志宏直言,但现实却是,许多孩子的希望和信心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比较中消退了。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标准,比过了这个孩子,还有那个孩子。

  “更糟糕的是,在这样的批评与比较中,亲子间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这难道真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家长的诸多教育行为中,被孩子“诟病”的除了比较,还有部分家长至今未能察觉的“权力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权力和爱往往处于天平的两边,权力越大,爱就会越少。通常,母亲总会去爱那个最没有出息的孩子,而父亲总是更喜欢最有出息的孩子。因为父爱的理由是“他/她值得爱”,母爱的理由是“他/她需要爱”。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父爱往往比母爱中更多了权力欲。

  在家庭当中,一旦权力欲抬头,家庭教育就沾染了“病毒”。父母常会抱怨“孩子太不听话”,其实,孩子所谓的不听话是一种“习惯性不服从”和“逆反”,孩子只是在某种场景、某种权力下作出了这种反应,当这个“场”不存在的时候,他的“习惯性不服从”和“逆反”也会消失。

  所以,父母尽可能消解自己的权力意识,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有种理由叫“我很忙”

  小林是一名高二学生,物理是他的“短腿科目”。前段时间,班主任老师找他聊天,方才得知,小林不愿意学物理的原因是高一时物理老师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课堂批评,从此,小林就对物理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时得过且过。

  “我听朋友讲了这件事,觉得有些惊讶,更觉得惋惜。这样细微的情绪变化,面对几十个学生的老师或许难以发现,但如果当时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宁波二中数学老师蒋胜说。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甬上家庭经济状况总体实现了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新动向:家长忙着打拼事业,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一来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父母难以时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长此以往,家长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更容易陷入电脑、游戏等构建的世界。等家长意识到问题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然后再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心理咨询机构,寻求立竿见影的‘药方’,结果,发现问题的症结在自己身上。”

  如何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甬上老师普遍认为:“要陪伴孩子成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有了解,才能‘对症’,才有‘疗效’。”

  “另外,在‘民主’与建立必要的‘家庭原则’之间,家长要有个度。”

  蒋胜说,现在,有些家长给了孩子尊重的待遇,却没有同时教会他学会尊重别人,只是简单地认为“我尊重了你,你也会尊重我”。殊不知,孩子学到的只是将别人对他的尊重视为理所当然,而不会去尊重他人。



  最后,我们以台湾漫画家几米的一首作品作结,传达孩子们的心声,并与家长共勉:

  当我为你歌唱时,请别挑剔我五音不全。
  当我为你写诗时,请别嫌弃我言语乏味。
  当我为你跳舞时,请别嘲笑我四肢僵硬。
  请告诉我,只要是我为你做的一切,全都令你感到幸福。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也从来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包容,坚强且快乐地生活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