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307|回复: 0

[公益工具箱] 【组织管理】NGO们如何练习管理内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6 22: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昌平
  
  中国NGO之困
  
  据有关方面估算,最近十年进入我国大陆的国际NGO不少于5000家,最近十年国内发展起来的草根NGO高达家。国际NGO和国内草根NGO构成了资助与被资助关系,也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关系。正是这样的资助与被资助关系、“老师”和“学生”关系,导致草根NGO虚而不实的特征。
  
  首先,做了很多项目,学会了很多操作方法,但让政府和社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样板”项目很少,草根NGO依然处于离开“老师”资助举步维艰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的草根NGO,在接受国际NGO的理念、手法等方面的培训之后,就学会了同国际NGO对话沟通的技巧,很容易申请到国际NGO的项目资金。每年数以十亿计的项目资金在中国大陆用于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的扶贫、救援、健康、教育和公众教育,这些项目的实施,对贫困弱势人群的帮助是很大的,对唤起公众保护环境和公民责任意识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很少有项目的创新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因而对政府和社会的影响不向大,更难以对政策产生预期的改变。正因为如此,草根NGO很难从社会和政府得到资源(当然,如果公益政策和社会公益文化得到改善,也许草根NGO会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资源,但这只是外因)。所以,最近十年来,草根NGO依赖国际NGO生存的格局,几乎没有丝毫的改变。
  
  其次,学到了很多“新词”,但既不会用主流话语表达、也不会用草根话语表达这些“新词”的真正的含义。最近几年在NGO圈子里非常流行的新词有:赋权、倡导、参与式、需求评估、社会性别、公众教育、社会企业等等,这些词在主流话语里是不常见的,在草根阶层更是未曾听说。NGO话语,成为小圈子“自娱自乐”的“行话”,久而久之,在NGO圈子里呆久了的人,对主流话语越来越不敏感,相对草根话语产生优越感;中央的文件看不全懂,草根说什么也不完全明白。这样的结果是自己边缘自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奠定NGO地位和作用的里程碑文件,也是NGO话语主流化的绝好机会,可是,《决议》出台后,NGO里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任何的反应,任由经济话语对《决议》胡乱解读而不发声。有朋友自嘲说,这叫“自甘堕落”或“自我边缘”,还“自我陶醉”。
  
  第三,有了团队,建设了制度机制,但面对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多是散伙了事或屈服个**威。在国际NGO的帮助下,草根NGO很快有了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很快确立了理念、建设了制度、机制等等。但是,在NGO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压力也在增长。面对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常见的是散伙,勉强维持没有散伙的,一般也会屈服于个**威,将NGO变成了“二政府”或“私营企业”。
  
  此外,草根NGO因为先天不足,加上环境不良,大多必须“喝洋奶”长大,所以有很多“中国特色”的毛病。如;为提高知名度而获得资助,机构的负责人赶会的时间比政府官员开会的时间还要多;为了得到资助,在国际NGO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更不敢说:“不”!有的甚至为得到“关注”,经常策划拿弱者当“道具”制造“轰动效应”,以“目的正义”为自己“行为不择手段”辩护。
  
  中国文化对NGO管理的影响草根NGO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笔者看好草根NGO的发展前景。对于草根NGO的发展来说,既要向“老师”学习,更要练习内功。
  
  跟“老师”学习,关键要学习三个方面的东西:
  
  一是要学习团队的平等文化。中国有官场文化,有企业文化,但没有NGO文化。中国官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都是等级和专权,都带有“黑社会”文化气息,老大不坐下,其他人不敢坐下,老大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动筷子,手下敬一杯,老大舔几滴,这是给在下面子;老大说话在下喝彩,且常常包场,在下只能是听众,并且还要尽做“粉丝”的义务;老大的话就是圣旨,要手下提意见,也只能说“太不注意自己身体了”。NGO的文化特点是平等和民主。这是中国社会不具备的,中国社会的平等、民主文化不能成为主流,社会不会具有自治功能,政治不会民主。培育中国社会的平等和民主文化,主要靠NGO推动。所以,草根NGO内部必须坚守平等、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平等和民主的团队文化。
  
  二是要学习程序管理。NGO的管理必须以程序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平等、民主的价值,又保证必须的效率。我们以开会为例:会议必须民主决策议题、目标和程序,一旦程序制定了,会议按照程序进行。程序就是NGO的法律,会议“主持人”依据程序推进会议,实现会议的目标。程序上规定了“领导”只有十分钟,“领导”就只能将十分钟,程序规定“在下”有五分钟,谁都不能剥夺,不能因为谁的职位高就可以随意占用职位低者的时间。程序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有会参与议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意志,贡献自己的智慧,也分享他人的意志和智慧。会议是一个为实现会议目标而协作、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会议如此,机构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纳入程序化管理。
  
  三要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协作精神是检验团队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NGO不能像政府和企业一样,让“首长”有绝对权威,靠绝对权威协调和指挥团队运作,否则就不是NGO了,或者说NGO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NGO就像一台机器,每个成为都有特定的位置和职能,依照程序和机制而运作是必须的素质,还要求成员之间有自觉协同的意识和素质。所有人既都是主体,又都是协作者。这种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有平等、民主理念和程序管理做基础,又要对员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许许多多没有权威指挥而有序、有效运作的NGO,是社会自治和社会民主的基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
  
  NGO的管理改进
  
  草根NGO练习管理内功,关键要练习三方面的内功:
  
  一是练习用主流话语和草根话语表达“洋话”含义的“说话功”。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济建设话语体系”和成熟的“民主法治建设话语体系”,这两套话语体系是知识分子从西方引进、由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主体和中国民主法制实践者共同完成的,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中国至今还没有形成“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建设“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草根NGO和中国知识分子共同完成。草根NGO在和国际NGO打交道中,千万不要鹦鹉学舌,不要洋话没学到,中国话不会说了,一定要努力用中国话表达“洋词”,不然,“社会建设话语”就难以主流化,和谐社会建设期待“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主流化。
  
  二是练习一技之长的“自立功”。中国草根NGO有一个倾向,小而全。为了得到国际NGO的资助,不少草根NGO惟钱是图,设计许多不同主题、领域的项目申请书,广种薄收。结果是项目年年做,年年还是老做法。很多草根NGO抱着一种侥幸,那就是国际NGO多,轮回申请一遍,也能够混上好多年。小而全,不专,花了钱、时间、精力,难出“创新、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方法、模式,难对社会、对政策的影响。草根NGO要想有所作为,千万不可学习国际NGO“万金油”、“联合国秘书长”、“太平洋警察”的做法,关注太多的主题和领域,一定要在“专”字上下功夫,要有专功,要在某一主题和领域有建树,这样才能有效服务社会,并影响政府政策向好的方面改善。也只有这样,草根NGO才能有独立性,才能积累社会信誉。信誉就是草根NGO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积累越多,得到资源就会越多。只有这样,草根NGO才可持续发展。
  
  三是练习自食其力的“发展功”。随着中国社会建设主流化,草根NGO的发展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草根NGO要相应做出转变,不要只盯着国际NGO的口袋,要学会在中国社会筹款,要凭借自己的服务社会的专长争取政府财政资源,并分担“全能社会政府”服务社会的担子,在帮助解放“社会全能政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NGO对草根NGO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国际NGO应该高度关注中国草根NGO的成长和建设,帮助其练习内功。主要提供三方面的帮助:
  
  一是学说中国话和本土化。80年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为建设“中国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许多国际NGO都将“本土化”作为在中国发展的任务之一,但这个进程太慢。国际NGO的“本土化”,对中国草根NGO会有正面的示范,对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建设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是不要用外资企业对待“农民工”的方式对待中国草根NGO。如果这样做,对国际NGO倡导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是极大的讽刺。这对中国草根NGO的建设是有害的,对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建设也是有害的。
  
  三是要探索高度发展社会的发展理论在低度发展社会运用的方式方法。国际NGO传播的发展理念和手法,都产生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但这些理念和手法要在中国非常低度发展社会指导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是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的。这既是中国草根NGO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际NGO不能回避的问题。
  
  NGO在中国,就像80年代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其积极作用还不完全被社会所认识。一方面,NGO要自身努力证明自身的价值,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需要爱护和扶持。
  
  背景小知识:什么是NGO?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这个要领以及它所代表的形形色色的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在我国,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简称“世妇会”)时,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从那时开始,媒体和广大公众开始关注这个概念。
  
  由于NGO的运行并不是依靠行政权力,所以其组织如何保证高效运转一直是海外管理学者关心的课题,而NGO组织本身近年来也在尝试向企业学习管理经验,以使之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1963年4月生于湖北省监利县先后就读于湖北省机电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农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983年1月—2000年9月,先后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2000年3月,致信**总理,反映当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此信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10月,首次公开在国内媒体呼吁:给农民以同等国民待遇;12月当选《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2000年9月辞去乡党委书记职务,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记者、编辑。2002年1月,李昌平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书由光明日报社出版。现在就职于乐施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