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成为职业之1
随着公益组织在中国逐渐发展,特别是5·12四川地震之后,此前并不为人熟悉的NGO逐渐走入人们视线。
公益职业看似感性,实际却是一种特别需要理性的职业。公益职业并非有钱人的“高尚奉献”,也绝不是脱离商业世界世俗纷争的心灵和身体的“避难所”。
事实上,NGO日益呈现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在很多方面亦界限模糊。公益职业所需的绝不仅仅是道德和奉献,更需要有效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段德峰
前阵子,我去参加一位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同学的婚礼。我们一帮从法学院毕业的同学,除了从事公务员和商业机构之外,基本上都是在法律界从业。当然,你看出来了,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我也应该去那些地方。最起码,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去一个律所上班,也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去投资银行上班,很显然,那些至少看上去是“正常且理性”的选择。于是,在过去差不多3年的时间里,我不断被各类问题包围,除了问为什么到N G O工作之外,最多的就是,你在N G O上班有没有工资一类有关薪酬福利的问题。
“有钱人干的事”?
对公益职业的最大和最多的两种误解是:一,有钱人干的事情;二,不拿工资的“高尚奉献”。经常有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在耳边说的一句话是“等我有钱了一定来做一些公益”;另外一句常常提到的话是“你真高尚”,或者言称自己“太庸俗”。通常,我对这些善意的褒奖会一笑了之。但是,有些朋友的褒奖让我觉得实在过分超越了我应该获得的名誉。于是,我很冷静地告诉他/她:“我并不有钱”。事实上,大多数选择公益作为职业的人与是否富有或贫困并无本质上的联系。
不过,我必须坦白地说,我在公益机构的薪水虽然比起我在律师事务所、投行或者跨国公司的同学要少得多,但是,与生活在我们这个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家里的多数人相比,我的收入是不能算很低的,更不用说,相比那些我常常遇到的终年生活在云南和贵州大山里的贫困农民了。但是,与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我一直坚持认为,公益机构的职员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有保障的薪酬,才有可能确保公益组织更长久和更有成效地持续服务社会,这样也不至于让公益组织总是面对不确定的员工队伍,那样会导致捐款人的捐款使用更加没有效率和成果。
当然,我偶尔也会想到去从事一些可能带来更高经济收入的工作,而且我从来没有排除我会重新进入商业机构的可能性(我从18岁就开始从事销售工作),但是,一想到我现在的工作能够多少给那些生活在疾病和贫困中的同胞带来一些希望和安慰的时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动摇了我的其他一些念头。据我所知,很多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抱有同样或类似的想法,
高尚而伟大的信仰和奉献?
除了钱的问题,就是关于高尚了。每一次当我环顾自己和身边大多数从事公益工作的朋友的时候,都会清楚地发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像别人夸奖的那样特别高尚和伟大。我个人也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其实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和许多选择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我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项工作。可惜的是,很多人听到我这样的回答,总是抱着不太相信的样子,他们依然坚持认为我很有钱且很高尚,或者至少我是某一个善良宗教的信徒。
我之所以从来都不认为从事公益的人就比商业机构的人更为高尚是有理由的。首先,很多公益机构的捐款大部分是来自于商业机构或者在商业机构工作的普通人的捐赠。而对于公益机构而言,只是受托来帮助那些真正“高尚”的捐款者实现他们善良的心愿。当然,我从来不怀疑很多公益人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可是,假如你稍微留意一下,很快就会发现,许多教师(各种教育机构)、互联网的创业者、公务员乃至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从来都不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
坦率地说,就我认识的公益领域的一些人而言,很可能还有一部分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敬,甚至也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N G O工作可能是他们可以找到的最恰当的谋生手段。信不信由你。另外一些人,他们其实是在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或许仅仅是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同时能有更多时间生活在广大的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呼吸一些比北京或广州更为干净的空气(闭上眼睛想想,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福利!),也或者追求与那些可爱但贫穷的孩子们而不是整天算计股票涨落的城里人呆在一起。
逃离商业世界纷争的“天堂”?
当然,我也偶尔会见到一些在金融街或者中关村受够了的朋友,他们下了决心准备脱离世俗纷争。他们告诉我,已经准备好把余生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已经为这些人提供了无数次的“免费咨询”。不过,当我以一种严肃和简洁的语言告诉他们公益领域的那些琐碎和很务实的事情之后,他们大多就又选择了继续回去忍受中关村或者金融街老板们的“嘴脸”。
“毕竟,我们生活在北京”,他们最后告诉我。所以,我也很积极地鼓励他们,“商业才是改变这个国家的最重要力量,你们只要在商业机构里做一点哪怕是小小的善的变革,社会都将因此而受益,这是最大的公益”,他们于是又很开心地回去了。偶尔他们会用另外的方式支持我的公益工作,比如成为我团队的志愿者。
事实上,有一些“顽固分子”并不会轻易听从我的“忠告”,坚定地要在公益机构找到“心灵和身体的避难所”。很遗憾,这样的人很多时候会失望而归。公益机构从来就不是“天堂”,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而且据说,政治并不总是美好的。
另外一些商场上的强者———积累了足够让自己“自由”的金钱力量之后才开始投身公益领域的朋友就很不同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请教我要不要做公益,只来问我,怎么能做得更好?于是,当我的耳边还回响着许多人抱怨注册一家公益组织是如何如何困难的余音之时,两位在投行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朋友,已经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拿到了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而且据说,整个过程只用了一个多月。
不同的“目的”和“理想”
从事公益的人大多怀抱不同“目的”或“理想”。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神奇的志愿者,回想起来,我当时之所以从很多候选人之中选她 作 为 志 愿者,可能主要是因为她的简历很“漂亮”,看上去,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她为这个社会已经做了足够多的服务。所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请她加入了我们的一个志愿者项目。不过遗憾的是,她只参加了一次活动,后来无论是电话还是邮件通知她参加活动和工作,她都一概不予回复。直到有一天,她被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之后,她才突然又出现了,并且给我来了电话,推荐另外一个她的大学同学,希望能加入我的公益团队做一年志愿者。她还告诉我,她的这个同学也在准备申请去美国留学……我忽然就全部明白了。我甚至能够想象这位已经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同学的简历上一定写有,她曾经为5·12大地震中的某个志愿者团队提供了多少多少的志愿服务。我现在甚至怀疑,这位同学之前简历上那些光鲜的经历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志愿”工作?
最近遇到的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关于高中生的。与现在大学毕业之后申请出国留学更为“领先”的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去发达国家读书。发达国家的大学一般都会要求申请人有公共服务或社区服务的经历,但国内很多的高中学生其实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的就选择去造假。不过,上次有个朋友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正在高一读书的儿子推荐一个公益组织去做志愿者。我很认真地去好几个组织沟通,后来发现,大多数公益组织,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框架和培训机制,能够吸纳高中生参与公益项目。后来,我干脆直接帮这些高中生组建一个自己的志愿者团队。于是,我开始不断地和这些高一的学生开会,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协助启发他们寻找到工作方向。最终,5个高一学生自己成立了一个叫“沙漠地带”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团体,首先从内蒙古进行考察,并希望最终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和观察,在北京的同学中、乃至更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倡导保护环境的公益工作。
这是一个多元、充满挑战且有趣的领域。事实上,我至少被不止100次问到,为什么到N G O工作。通常我会思考一下,根据不同的提问者,做出或长或短的回答。其实,提问的人,倒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但是随着提问者的增多,并且提问者的背景越来越多元,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事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我基本是一个很随心的人。不过,当我决定离开自己参与创办的那家报社,准备加入一家叫O xfam (乐施会)的公益机构的时候,还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基本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从一个以写作为生的新闻职业转向一个主要是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的N G O,这个理由,到今天看来都还是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不想骗自己也不想骗别人,其实,我当时就是想做公益,就是想一头扎进大山里,而不是呆在被无数高楼大厦包围的城市里。其余的,我什么都没有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