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一条肯定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个试错和做减法的过程,慢慢地把不对的或者无用的去除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才会显现。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那只是一个理论家,永远无法在真实的世界里行进半步。
“多背一公斤”活动发起人,爱聚公益创新机构创始人 安猪
又到江西,和一班江西本地的草根们喝酒。我第一次来江西是08年,那次团队走访学校,先到的是九江,然后去吉安。这一次同来的还有老曲和老陌。四年前的七月和老陌还有老朱去过湖南给当地的草根做培训,今天看来,江西的一切和湖南如此相像,很多人都做了五六年或者七八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期待全职做公益,却一直没有办法实现。这种现象在内陆中部南部的很多省份都很普遍,我想这跟当地的环境以及资源状况有关。对于这样的地区,也许需要支持机构去发展出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和云南贵州不同的方法),但我目前没有更多的思路。
我也觉得,现在和他们谈愿景使命、治理结构、社会创新等话题还是太早了。他们的要求很实际:如何获得一个人全职的资金支持?但这背后需要改变的实际是整个的思维方式。大部分的业余志愿者还停留在捐助和救助层面,它也许能创造出一定的影响力,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负担其作为专业团队所需要的资源。
业余做公益和专业做公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体育的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区别一样。业余比赛可以做得很热闹,很有影响力,但也许永远无法达到专业比赛所需要的理解、专注和系统思考能力。专业的世界也许很沉寂也很残酷,但能养活一个人就是一个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业余选手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却很难成为这种改变的设计者。
职业公益人和业余公益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首先不太可能是激情和使命感,我认识很多长期从事志愿工作的朋友,他们的激情和使命感之强,甚至要远超过很多职业的公益人。相比之下,大多数的职业公益人要显得更理性,甚至更“冷漠”一点。
让我们回到体育领域的类比。我在少年阶段曾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围棋,也一直是市中学比赛的前几名,但我也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下不到职业选手的地步,哪怕是最初级的职业选手。我曾钻研过专业棋手的棋谱以及他们的讲解,现在回想起来,才开始慢慢理解到他们和业余选手到底有哪些不同。
我觉得最根本的不同在对棋的理解上,这样说很抽象,或者可以简单地说差别在思维模式上。在棋局中,业余选手更多地想怎么杀对手的大龙(或者吃对手的棋子),又或者怎么样在对方的大模样中活出一块来,总之是比较局部和短期的思维。而职业选手更多地会考虑行棋的效率、攻守的平衡及棋的厚薄等等,比起吃子和活棋,效率、平衡、厚薄等等都是非常抽象和微妙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大部分业余选手只知其名,恐怕真的没几个人能评价得出来,可在职业棋手眼里,这些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可见这是在长期训练之后形成的一套有效的思维方式(说有效是因为专业选手总能赢业余选手,毫无例外),更关键的是,它看着很虚,但却又很真实,你不到那个层次是完全理解不了的。
我想在公益上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尽管可能差别没这么大)。还是以自己为例,全职做了几年公益后,我梳理自己的思想历程,发现在这八年(包括志愿者的两年)中,从最初的“给”到交流分享再到工具和社区的应用,从关注个体改变到关注系统及互动,自己对公益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还不能说自己很专业,但很多时候我担任一些公益比赛的评委,看着参赛的项目建议书,又或是看着同行们的一个个新创意或新项目时,俨然已经有了一种快速判断的直觉。但若要我回到四年前或者六年前,再看现在的思维,恐怕也很难理解。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你的思维慢慢地有了一种不同的质地,简单、朴实却闪亮。就像一名拳师,也许体力已过了巅峰状态,但是他对落点、时机、次序的把握,使得他可以用最小的力量产生最大的杀伤力,轻而易举地战胜那些只有蛮力的新手。这感觉有点像禅定,不再匆忙,不再紧张,不再喋喋不休,一切的一切,只有专注而从容地行动。
然而,就如同禅修一样,要达到某种定境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这不单是思维的转变,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结果。要痛痛地摔过,刻骨地反思过,才知道哪些道路是不通的。不存在一条肯定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个试错和做减法的过程,慢慢地把不对的或者无用的去除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才会显现。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那只是一个理论家,永远无法在真实的世界里行进半步。
来源: 云南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