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北美甚至中国内地不同,在香港,单车并没有获得香港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认可,作为正式的交通工具在马路上穿行。美国人马丁·特纳开创的香港单车同盟,就是希望发起一个组织,聚集足够多的力量,通过组织骑行活动向香港政府情愿,改变自行车在香港的出行地位。“我们的目标是改变香港。
正在向香港市民宣传骑行好处的马丁·特纳。
7月29日,香港单车同盟主席马丁·特纳和他的队友像往常一样,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钟楼前集合,开始了超过三个小时的海滨长廊骑行活动。为了能在香港顺利骑单车,他们已经争取了十年。“我们讨厌汽车。”马丁认为这是对推行单车作为交通工具最为简单直接的解释。
创立于2003年的香港单车同盟,十年来从未举办过任何单车比赛或类似的竞技活动,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推行单车骑行中,以“提升香港的空气质量”和“减少交通噪音污染”。这个小型非营利组织目前只有五到六个主要领导者和15至20个核心成员,其中多为律师、教师和设计师。在缺乏稳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们举办的各种骑行活动为他们赢得了两千多名支持者。
与欧洲、北美甚至中国内地不同,在以商业繁荣和交通发达而著称的香港,单车并没有获得香港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认可,作为正式的交通工具在马路上穿行。香港政府和当地市民更多地将单车看作是一种旅游、休闲、娱乐和运动的工具。“他们甚至多年以来从未考虑过把单车列入交通规划之中,这样做简直是将骑行置于非常可笑的处境。”马丁说。
骑行在香港街头的马丁。
“临界质量”改变香港
为了改变单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地位,自2004年起,马丁和他的队友前后共发起了五次“临界质量”骑行活动(CriticalMassRide),以敦促香港政府做出改变。
“临界质量”骑行起源于1992年的旧金山,最初的诉求是反映对骑行人士不友善的道路设计,此后随着在纽约和伦敦的成功举办而风靡世界,曾被美国《纽约客》杂志定义为“每个月的政治抗议骑行活动”。出生于英国的马丁决定把“临界质量”移植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道理不将单车作为交通工具”。
组成一个足够庞大的团队,用足够强大的力量来迫使政府做出改变,这是马丁眼中“临界质量”的意义。马丁的“临界质量”骑行团队来自于各个社会阶层,“这并不是简单地把人们聚集起来。我们的目标是改变香港。”
他们真的改变了香港。现在香港政府已经在维多利亚港的海滨长廊设立了单车行车线路,并将单车道进行了拓宽。事实上,马丁和他的团队最初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建立单车车道上,而只是希望政府通过一条沿着香港岛北海岸设定的骑行路线。路线从香港岛东开始,沿途经过中环、金钟、湾仔、维多利亚港直至香港岛西,意图覆盖整个香港岛的各个区域。马丁早在2004年就意识到了海滨行车路线的价值,但整个协调和发展的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直至目前,整个计划的行车路线中也仅有维多利亚港的海滨长廊获得了香港政府的骑行许可,而就这一个骑行地点的协议过程就已经困难重重。
从单车同盟开始争取行车路线至今,“你就像动物一样无助地等待着,因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似乎都很忙。”马丁如此评价与政府协调的过程,“我们和政府进行了超过‘522小时’的谈判??其实我也不知道具体是用了多久的时间。”
好在,五次千人规模的“临界质量”骑行活动终于让政府意识到了单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存在。尽管目前政府还只有通过了一个维多利亚港海滨长廊的骑行方案,但此前政府并不允许人们在维多利亚港骑车,唯一的交通方式只有步行。至少,现在政府对车道进行了拓宽。
“这体现了政府对我们在维多利亚港边骑行的一种支持。因为伴随骑行路线的设立,拓宽车道可以避免影响原本步行的人潮,同时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马丁对政府此举表示赞赏。他相信,这种基础设施的改变,事实上也是一种对公众的间接教育,“维多利亚港是个有趣的地方,不论外国人还是本地人都热衷于在海滨长廊散步,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能够环绕他们居住的城市骑单车。”
香港单车同盟发起的“临界质量”骑行活动。
单车是最有效率的出行方式
多年前加入香港单车同盟的Rebecca告诉记者,她认为在香港骑车是一件非常棒的事,骑车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更短,方式也更灵活。实际上,高效和便利是香港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马丁和他的单车同盟想要说服香港政府和公众,骑行是对的。
2013年香港私家车数量已接近50万辆。如果让所有私家车一起上路行驶,车间距离只有3.8米。这个数据并没有算上公共巴士。马丁的想法是,在街道狭窄且车流量大的香港,交通堵塞屡见不鲜,如果人们可以骑单车上路,就可以借助道路空隙,灵活地避开堵车,很快到达目的地,“单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存在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都是合理的,但他们(香港政府)从来没考虑过这件事。”
香港政府曾多番用香港地少和街道狭窄的理由搪塞单车出行的提议。而马丁却指出,就是由于香港地方小,才不能浪费土地给体积庞大的汽车阻碍交通,因为汽车不仅要在路上行驶,还需要很多停车场,而一辆汽车的占地面积可以停放好几辆身形小而轻便的单车。
香港70%至90%的交通工具都是汽车。尽管香港地铁已经十分快速和有效,但为满足人们旺盛的出行需求,香港的交通运输部门仍然不得不开设各种各样的便民巴士线路。但巴士线路是固定的,在马丁看来,这些巴士的载客负荷完全可以移交给单车。他相信这对于缓解香港的公共交通压力会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影响力,同时也会让出行变得更高效。马丁计算过,从油麻地到佐敦道的购物广场,乘坐地铁和巴士反而周折,骑单车会快速很多,这样的案例在香港不计其数。
合理地“讨厌汽车”
尽管经过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之后,香港政府已经开始出现妥协的迹象,但要让各类交通运输机构认识到单车出行的合理性并加以支持,似乎仍然有些困难。
从2011年开始,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开始针对骑行人士推出一种收费项目——一辆车渡轮过海需付费20港元,一年收费7次。“这很不公平。”马丁说。
马丁和他的团队为此和天星码头的管理部门开了一次长达五小时的会议,“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计划他们的运输收费政策。”管理部门为这项收费提供了诸多理由,例如他们的员工不得不为携带单车的人提供额外服务,像是需要帮忙把单车推到渡轮的第二层,而管理部门又不具备额外的资金来提供这项服务。
“但这不是真的。”马丁不屑一顾地指出,“他们只是一心想给汽车让步,而完全忽视单车”。
单车同盟的领导者们与码头管理部门的协商过程很慢,他们将此评价为“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已经把希望寄托于同盟的下一代领导者。无论如何,经过他们的努力,今年单车渡轮过海的收费已经从20港元下调至13港元。
但马丁的心愿并不局限于此。在他设想中,香港的城市交通应该是这样的:能够顺利步行500米路,骑五公里单车,乘地铁不再那么拥挤,最关键的是,汽车如果在市中心造成拥堵需要付费,汽车不再可以随意占用人们的空间,而且拥堵的时间越长,你要付的钱就越多。
(来源: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