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很多捐赠者「做了好事,却很痛苦」的情况
我一直不支持个体对个体的资助行为,甚至不支持大部分的现金资助方式。如果非要做,也应该以机构的名义出发,我赞同机构名下的资金自助方式。这种点对点模式的可持续性太差,虽然可以直接满足出资人的公益需求,却会带来无穷的后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天而降的现金,难免会拨动一个人内心的「贪婪」,尤其是对缺钱的受助人而言。如果铺展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抛开公益不谈,你借钱给一个人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的时候没有借给他,你猜他是恨你的可能多些,还是理解你的可能多些?他多半记不住前一百次的好,只会记住你这一次的「吝啬」。对于被资助者而言,他自己的「苦难」,则成为了想你伸手索取最正当的理由,让人不知所措,无法拒绝。(这里推荐@李松蔚 博士的大作,《我以我血溅你脸》 ,虽然在此处不完全切题,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很多人遭遇的窘境,是个体资助者之间常见的情况。我见过凭着一腔热血,开了个留守儿童学校,十年间倾家荡产,单纯靠着卖悲情故事,剥削志愿者的爱心,进行完全无偿服务,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项目创始人。请各位原谅,我赞赏这种爱心,却无法赞同你的行为。这样的公益模式,只能是饮鸩止渴。
我建议这种点对点捐助的人,如果遇到困难,马上将困难移交基金会后,立刻退出,断绝一切联系。不需要有什么道德包袱,你已经做的足够多了,再多做一点,都是害人,不是助人。除非,你决定对这个孩子的医疗费用,全都自己掏腰包。面对这种情况,就更不要再用同情心去绑架身边的朋友。
二、面对弱势群体,应该怎么施以援手
我说反对现金资助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疾病的紧急救济或许是个例外,但这不也不应该以个人的名义进行。不妨把钱捐给基金会,再由基金会去分配。这样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在这里,主要说说其他类型的项目。
我们的 榕树根公益项目 在云南边陲,德宏州芒市与瑞丽市中间的山上,专攻景颇族文化保护和儿童教育。当地是毒品重灾区,8%的孩子是艾滋孤儿,这个数字不包括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贫穷、毒品、艾滋病充斥的地区,死亡时刻在身边发生,一个学期,就知道班上哪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毕业不到一年的哪个孩子骑摩托摔死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有一万个理由同情心泛滥。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把捐助人的钱,平均发给每一户,倒是省了不少事情,那又有什么用处呢?
长期的贫穷,让很多人把积弱的矛头指向民族传统,认为民族传统是糟粕,要打破,导致景颇文化的消亡逐步加速。景颇族的母语是景颇话,在汉语主导的升学考试中,其实是在用第二语言和外部竞争。生活中的不幸,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也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倍受打击,丧失自信。一个高中升学率几乎0%的地区,谈让孩子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现实的,提升学习成绩也不是主要目的。最近期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可以一生远离毒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堕落的原因,不但是因为贫穷,而是自我认同的缺失。打心眼里,就不信自己能成功,那怎么可能成功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项目活动的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把建立「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思想贯穿始终。
外界捐助的资金,我们用来修建活动中心,购买活动材料,利用自然教育、艺术课、表演课,包括举办城里娃与山里娃共度假期的夏令营等手段,帮助当地学龄儿童认识自己擅长的领域与优势,建立学习兴趣。外界捐来的书籍、文具等,我们不直接发放给当地学生,而是建立图书馆、书画室,建立借阅制度,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带领孩子学习使用。在方方面面,都在主动避免直接资助的情况产生。做互助者,不做施舍人。
我不敢说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但我们也在尝试寻找一个可以在落后地区,取得最好效果的,可复制的新模式。全国各地的其他项目,也都在一起做着同样的尝试。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些交流活动,分享经验。着眼于未来,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坚持做下去,总会越来越好。
面对弱势群体,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帮助当地「富裕」起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一个地区,公益项目作为一种「侵入者」,执行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在做公益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只有一腔热血,难免抱着好心,却做了坏事。
三、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你现在没时间、没金钱、没资源,还想为公益事业做些贡献,你可以给一些 NGO、基金会捐钱,可以在微博上转发,可以给知乎上与公益相关的点个赞,都已经是为公益事业尽力了。我相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写进人性深处的东西。
咱们现实点说,可以把 NGO 理解为提供公益服务的提供商,而捐赠人则是希望购买公益服务,满足自己奉献心的消费者。这样的消费关系,也构成公益行为。尽管行善从来都不是为了回报,更不是什么伟大困难的事情,但依在下所见,任何一个小行为都可以构成「善举」,是人生之必行之事。这种大多数人都会做的,广义的公益,不需要任何理由。
如果你有时间、有金钱、有资源,满怀一腔热血回报社会,决定亲身投入公益事业之中,以公益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请务必读一读,我下面说的事情。
决定从事公益事业,就必须接受他带来的一切好、坏反馈。社会对公益人的不理解,甚至受助者的质疑,媒体的各种质疑,自身的各种运营危机和退出行业时的道德包袱,你选择了公益,就选择了他的全部。这种压力,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扛得住的。
相爱容易,相处很难。有时,你对一件事的感情越浓烈冲动,结果反而越坏。但如果能不被感情左右,稍稍冷静一点,结果还会好一些。对公益事业也一样,一个盲目的,不顾一切的公益人,想做好一件事情,实在是非常困难。满怀好意,却无法进行下去,这种「无力感」无疑是非常挫败的,令人沮丧。
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麻烦、失败、挫折、误解甚至侮辱,您怕是会反问自己,既然如此好人没好报,为什么还要做公益?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只是把公益,当作一项普通的事业来做。
就算你这个事情再善良,做会计,搞金融,做买卖,不一样要遭遇麻烦、失败、挫折、误解甚至侮辱吗?那为什么没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会计、搞金融、做买卖呢?您,又是为什么选择了现在从事的职业呢?
对公益也是一样,你做的事情,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和世界上万千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样,逃不开外界的质疑与自己的困惑。之所以会痛苦,不是公益事业错了,而是你对公益的理解错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仅仅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有超脱于自然规律之外的例外。在你下一次感到自己「肩负重任」的时候,请停下来思考,怎么样才是自己能提供的,最大的帮助。我的话说得难听,但希望你能理解。
这个逻辑,在一切事上都适用。无论你在做一件多好的事情,都应该平静接受对这件事一切的欺骗、依赖、质疑、刁难、批判、赞同、吹捧,这是做事之后,未必天经地义,却无可避免的事情。不会因为你在做公益,而例外。
当我的能力、资源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都最适合做公益,并且有信心做好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做公益。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认为公益事业带给我的成就感,超乎其他事业,并且考虑清楚了从事公益事业之后,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那做公益,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和其他人跳槽、换公司、找工作的理由,没有多少的差别。
当然,公益事业的从业者,对于「收获」二字的定义,还是与其他职业有所不同的。至少,他不可能给你带来多丰富的物质收入,这种「收获」更多是精神上的。
所谓的公益,就是在一个地方,做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人,终归要有些追求,终归有个当好人的愿望。这种自我认同感,恐怕是一个公益从业者,最大的私心所在。
为什么做公益?
可能是为了一个信念,可能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土壤,可能是因为对一片土地独特的情怀,可能是为了帮助别人。有无数种理由,都可以成为做公益的原因。它很简单,很单纯,就像做每一个职业的选择一样。也正是因此,才可以保持理智,用科学的方法做公益,而不是满怀一腔热血大干一场,之后抬屁股走人。
回到我个人,景颇山在我最潦倒的时候给我安慰,我这辈子都和景颇族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我的能力,可以帮景颇山的乡亲们做点事情,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并且,我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好事。
这就构成了我,做公益的所有理由,并且会支持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做公益,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做公益,也是一定需要专业的态度,才能做好的。
感谢阅读。 来源: 知乎日报 作者:徐博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