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实践者常常被一些名词辨析搞得晕头转向,产出(output)、成果(outcome)和影响(impact)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组。那么,区分这三个词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教师培训项目为例,看看这三个词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A机构希望通过培训和研讨等活动,让老师们掌握和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暑假期间,A机构邀请了北京某知名高中的3位高级教师,为某贫困县中学的50位老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集中培训;又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组织这50位老师进行了三次教学讨论,就实际采用新的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最后,将部分老师开发的优秀教案汇集成册,印刷后发给本校的其他老师。50位老师参与一周培训、3次讨论会、一本小册子,这些都属于产出,是投入和活动的直接结果。
A机构在第一期项目结束后,通过访谈了解到这50位老师都知道、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意义和内容,90%的人在教学中坚持使用了该方法;同时项目人员还发现由于应用程度和应用方法不同,效果也有所区别;此外,有80%的人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尝试该教学法。老师们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这些变化,则属于成果,是该项目目标实现的情况。这个项目持续做了3年结束后,资方委托第三方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希望了解已经从初一升到高一的这些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也属于成果。
十年之后,某研究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就业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同县未参与项目学校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别惊讶,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就属于影响。影响是长期内发生的,而且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在项目预期影响之外,还可能会产生预期外的影响,甚至是负面影响——例如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产量,却导致地下水枯竭。那么,是不是因为影响需要长期推动,而且可能并不显著,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就不做项目了呢?其实,提出“影响”的意义恰恰就在于警示自己,“社会干预”是一项必须非常慎重的事,绝不会因为仅仅是出于善意地做事,就自然会得到好结果,它往往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长期而艰苦绝卓的努力。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三者的区分:资源投入和干预活动得到的是产出,这一部分属于管理区,即项目可以控制的,公益实践者需要确保投入到位,活动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应的就是成果,这是评估的重点,公益实践者既要关注预期中的成果,还应对预期外的成果保有敏感,加以分析研究,从意外的成功中学习成长;而影响则是长期的社会变化,这里提出了一个“想象区”的概念,是指对影响的预期更多是基于理论推导,以及类似的就已发生的长期变化所做过的实证研究。 如果不对这三者进行区分,很可能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1)把产出当成果,偏离了心目中的目标。
2)将有限的时间、资源放在整理产出,而非衡量成果,以至于各项活动做得都很好,却不清楚目标是否实现。
3)动辄就期望影响发生,而对于持续不断的工作缺乏耐心。
4)没有长期影响观,对短期内取得的成果沾沾自喜。
总结来说,公益实践者应当心想着影响,眼望向成果,手管住产出。切不能没有长期影响观,但也不要被可能没有影响或负面影响吓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资助者则应当对影响有耐心,对成果很上心,对产出要放心。耐心的意思是,既不要动辄就期望影响发生,也不要对于还未得到证实的创新性方案过度怀疑;上心是提醒资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受益群体的变化,以及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只是投入了多少钱;放心则指的是,将项目的监测更多地交给公益实践者,对他们多一些信任。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