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3415|回复: 0

[公益新闻] 为了失学儿童,我们不遗余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8 0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wb20141218a36b001.jpg
  2006年,万人助学现场。记者龚国荣摄
nbwb20141218a36b002.jpg
  爱心市民与结对大学生交流。记者张柯摄
nbwb20141218a36b003.jpg
  长大后的赵鸿燕。记者龚国荣摄

  宁波公益网讯:宁波晚报把推动公益助学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早在2000年4月24日,宁波晚报就与宁波慈善总会联合发起牵手结对慈善助学活动,101名品学较好的特困学生因此得到资助。

  2006年,感动浙江感动中国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宁波晚报是主要的发起单位之一;始于2005年的“彩虹助学”大型公益活动,是宁波晚报与市慈善总会联合推出的,并一直坚持至今。

  除了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多年来宁波晚报还关注个案,帮助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

  万人助学:感动中国的宁波“爱心纪录”

  2006年8月19日,宁波市民的爱心感动了整个中国。

  当天,在市区的天一广场和其他县(市)区最热闹的10个广场,同时举行“甬黔携手·万人助学”广场助学活动。在开幕式上,宁波市领导率先垂范,结对助学,各单位干部职工争先伸出捐助之手,广大市民更是争先恐后。不顾骄阳似火,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带着孩子的夫妻来了,热恋中的情侣来了,公安武警战士来了……仅仅一个上午,1.1万名贵州贫困学子就被热情的上万名宁波市民抢“助”一空,场面空前宏大感人。到当年年底,宁波市民与贵州贫困学生的结对数更达到了1.5万名。

  新华社以题为《宁波人刷新“爱心纪录”:一小时“抢光”两千名贵州贫困学生》报道了此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和《浙江日报》等省级媒体也报道了此事。

  这场活动,是由宁波市扶贫办、宁波晚报社和市电视台共同组织发起的。最初感动,源自晚报的一篇报道。2006年3月29日,晚报报道了曾是贵州知青的张义恩和他的同事助学百名贵州贫困学生的感人故事。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打电话到本报,要求向张义恩学习,结对帮扶贵州孩子上学。晚报编辑部产生了派记者走进贵州的想法,希望通过现场报道,使更多的贵州贫困孩子在宁波得到帮助。随着活动展开,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这场爱心助学的行列,“一个人的行动”先是化为“整个北仑的行动”,最终创造了“整个宁波的行动”的爱心奇迹。

  宁波市民万人助学,最终获得当年的“浙江骄傲”荣誉。

  彩虹助学:每年5月都是宁波的爱心牵手季

  从2005年至今的每年5月,宁波晚报都会雷打不动地用两个整版,刊登当年“彩虹助学”大型公益行动的受助学生情况,让爱心人士可以来人或来电向市慈善总会结对认助。有读者笑称,“这是属于宁波全城的爱心牵手季”。

  “彩虹助学”,是晚报与市慈善总会联合推出的一个公益助学项目,一直坚持至今。目前,已有12批贫困大学生结对助学,每年人数从100名增加到200名,迄今已助学1691名,累计吸纳社会资金955万元。

  这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都是由在甬13所高校推荐、经市慈善总会筛选确定的。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双残,有的家庭遭遇意外不幸。虽然求学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们发奋学习、自立自强,在校都是品学优良的学生。进入“彩虹助学”推荐名单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将享受一学年3000元的爱心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这个公益助学平台,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参与。据统计,此前推出的12批彩虹助学,共计参加助学的个人有1179人、单位50家,他们都及时解缴了助学金,以此为莘莘学子加油打气。记者梅子满滕华

  相关链接

  “捡砖头”的  贵州小姑娘圆了读书梦

  20年来,晚报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公益助学事业发展,也在以媒体的力量直接帮助很多孩子圆了上学梦。如今在一家企业做办公室文员的赵鸿燕,曾经作为本报“捡砖头的贵州小姑娘”报道的主角而备受社会关注。

  老家在贵州省仁怀县的她,2001年3月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宁波。2002年8月,本报摄影记者龚国荣意外地发现了她,当年9岁的她怀着读书的梦想,在环城西路边一工地上捡砖头。赵鸿燕告诉记者,她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刚见到龚叔叔的样子,“当时我还把他当成坏人,吓得大叫起来。”

  从此,本报对她的关注和帮助从未间断。2002年9月,赵鸿燕免费进入海曙西门社区外来人员子弟学校就读。2008年,入读海曙西郊中心学校初中部,2011年入读甬江职高女子分校,享受相关费用减免政策。2013年,赵鸿燕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在求学路上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有本报的努力在。

  今年7月份,赵鸿燕还和家人一起回了趟贵州老家。发现当地修了不少新楼房,但住的多是些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8年没回去了,我都有点水土不服了。”赵鸿燕说,她妈妈开玩笑说以后做宁波人算了。

  来源:宁波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