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530|回复: 0

年终了,公益机构的你是不是该离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4 0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黑粑粑按:本周的槽文来自一篇独家的匿名投稿,槽哥给了一个火力很猛的标题,表面是一吐心中关于公益组织年底离职现象的槽,读下来却是对只讲情怀的低薪小组织的发展充满了忧虑之情。
       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只有两个原因: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W哥在下文里还增加了一条公益组织的理由:发展空间小。读读文章、照照镜子,和同事聊聊,看看我们哪些不到位,还能再做些什么。

       北方的冬季随着雾霾的加重更加冷冽,地铁里总是拥挤着不变的宿命,偶尔蓝天抬头仰望灿烂星空,低头却面对一年到头的琐碎繁重,公益组织的亲,年底了,离吗?



       在一个培训班上,和一家当地机构伙伴聊到某一高大上基金会的项目官员,W哥问:最近怎么她怎么没来AH了?对方回答:哦,她最近已经离职了,据说是去了一家企业做社会责任了。我想了下:这也是甚好。

       回去的路上,我迎着风,想起了最近好多机构的小伙伴开始离职,脑海中蹦出了这个题目。

       在俺的MBA同学中,很多是做人力资源的,都吐槽年底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大量的离职,所以也要提前准备来年的招聘工作。而一直哭着喊着缺“人才”的公益机构咋也开始有这个现象了呢。

       有人形象的总结,很多离职的人会给出一大堆的理由,但绝大多数都是扯淡的幌子,说到底就是:钱给少了,干的不爽了!这个框架能不能用到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身上呢?说几个也许就在你身边发生的故事。

       A是俺们当地某家做社区服务机构的骨干,全职工作一年多了。年轻小鲜肉,充满活力和理想。虽然每次私下讨论的时候,他都说起自己的境遇,感叹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困难。每个月捉襟见肘的两三千元工资,只能勉强糊住嘴巴。而且明显感觉他的困惑越来越大。年底终于听说他和机构负责人为某件小事吵了一架,然后离职了。问他怎么打算,他笑了笑,实在不行就去做销售去了,虽然起薪也只有两三千左右。

       记得后来,他发了一条微信说起这个事,然后某一个公益界朋友在下面回复:年轻人需要坚持和沉淀,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苦笑了下,然后拉黑那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B也是一家机构的绝对骨干,但也是在今年意外的离职了。再后来就听说她创立了自己的机构,做的是风生水起,而且隐约感觉到她现在机构业务和原来服务机构有一定的竞争。

       原来的那家机构的负责人是属于大佬级别的,也是“银杏”伙伴(忽然发现银杏俨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了),也一直没听到他对这件事的评论。直到最近得知这个离开的“大牛”B(是不是读起来很奇怪,我是想说B是个大牛)也在申请银杏了,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理论上来说,一家机构是不可能申请到两个银杏伙伴的。

       某天身边有人说起这件事,评论到:总比一家独大好!我又是苦笑了下。

       C供职的是一个充满“情怀”的机构,他们的团队氛围是如此和谐,所以任何时候去他们机构都是满地的情怀。

       听他们自己说,C和另外几个一起的创业伙伴,是共同进行决策和负责。后来发现这样的公益机构团队还真不少。光鲜亮丽的团队文化,让我等感叹NGO的民主氛围和内在活力。

       最近一些资源开始进入当地的公益圈,很多机构都分到一杯羹,C供职的这家机构也不例外。但是就在最近感觉他的能量明显下降了。他自己坦言,原来靠着“情怀”和“一口气”,大家都能团结一致,虽然也吵,但是过后都能达成一致。但是最近随着项目增多,特别是钱开始变多,原来没考虑过的一些利益分配问题,特别是共同决策和各自单独执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C感慨到:还真没想到,原来那种伙伴关系其实如此脆弱。

       我估计最后他们如果过不了这关,肯定有一个会先离开。

       W哥原来也是很理性的认为,人员的流动,在任何行业都是正常,连机构的产生消亡都是普遍规律,更何况一些人员变化。我原本简单的认为:如果去别的行业了,八成是“钱给少了”;如果跳槽去别的公益机构,那估计就是“干的不爽了”。

       可是当看到一些机构对待离职现象的反应时,就有点担心了。特别是最近发现身边几个熟悉的年轻人都忽然离开的时候,有些忍不住的反思这个问题了。

       1.刚走一个年轻人,又是相同的待遇条件(很多机构甚至招聘时连待遇都不公布)招一个新的年轻人,我们不排除最后有可能找到那个有“情怀”的THE ONE,但这种试错的发展成本是不是代价太大?

       2.对那些“一人独领风骚”的机构,如果外界只知道负责人,而不熟悉机构或者团队,这样的团队能培养出新人吗?

       3.讲究伙伴关系,追求“情怀”固然是好,但当一定的资源聚集,开始要求规范、专业化、效率、分工和责任的时候,那种把所有的工作关系都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所以我特别不感冒什么生命故事分享)能不能应对这些挑战?

       备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供职机构无关。此文为本公号原创文章,非商业用途请在授权后注明出处的前提下转载。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