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129|回复: 0

[公益新闻] 多当众夸孩子,多把孩子当朋友,多陪孩子聊天,多尊重孩子的爱好和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6 0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RB20160426A03b005.jpg

  4月22日下午,“阳光心灵快乐成长”2016年宁波市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启动仪式在宁波市图书馆举行。图为活动现场。

  宁波公益网讯:

  4月22日下午,由市文明办、市卫计委和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阳光心灵快乐成长”2016年宁波市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启动仪式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大讲堂举行。启动仪式上,宁波市“心·阳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成立并向首批20名宁波市“心·阳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成员颁发证书,还发布了首批30堂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松,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胡珍玉,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学校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史耀芳,现场与广大师生和家长分享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杜亚松还就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技巧进行授课。

  少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当众夸自家孩子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学习多自觉啊,你怎么就坐不住?”“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孩子争气呢?”“怎么又考80多分啊?你要多向你同桌学习,看看人家,考试从来没下过90分。”……这些话,很多青少年从父母那儿听到过,父母说出的话各式各样,但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好。很多家长认为用这种比较的方法,能激励自家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但结果适得其反。

  胡珍玉在现场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知名心理学家去一所小学讲课,校长恳求心理学家给他指一下台下坐着的一大群孩子中,哪几个长大后表现最优秀。盛情难却,心理学家便指出了三个孩子。此后,校长在学校重大活动中常给这三个孩子委以重任,老师每堂课都叫这三人回答问题,他们的家长在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常自豪地说他们被心理学家鉴定为精英的故事,还不时晒出他们新近的成就……这三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在众人的关注和鼓励中成长,获得了比同龄孩子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结果,他们都如愿考上了知名大学,走上社会后也适应良好,果然成了当年那群孩子中最优秀的三个。20多年后,当校长再次遇到那位心理学家时,向心理学家请教:“您当年是如何看出这三个孩子未来能成为精英的?”心理学家说:“我只不过是随意指了三个孩子啊。是你们大家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使他们在前行中有了信心和动力,最后成为精英人士。”

  “这个故事说明,鼓励和欣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兴冲冲地跑来说,自己上次考了60分,这次考了70分时,常有家长反问孩子:‘那么多同学考了90分呢,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孩子听后,便没了学习的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胡珍玉说。

  胡珍玉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当看到女儿的优点时,自己会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赞扬女儿,让女儿感到很光荣;当看到女儿的缺点时,自己会和女儿私下交流,引导女儿改正缺点,当女儿改正了缺点后,自己还会找机会当众对她进行表扬。

  史耀芳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差异性和秩序性,有时候孩子达不到大人的要求,是因为孩子的能力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只有到了下一个阶段才具备此能力。但一些家长非要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相比,使孩子无所适从。

  少当“警察”和“间谍”多把孩子当朋友

  “妈妈,您在我的生活和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可您不允许我做错事。如果我错了,您就会用‘河东狮吼’和‘降龙十八掌’来惩罚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手一滑,把一个盘子打碎了,妈妈您说,你做事若还马马虎虎,以后只能当乞丐、扫大街!”……我市一所学校出了一道“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题,结果,相当一部分妈妈被孩子“妖魔化”,孩子们在作文中抱怨妈妈过于严厉、强悍。

  在杜亚松看来,很多妈妈对孩子居高临下,而且角色混乱,既是释疑解惑的“老师”,嘘寒问暖的“保姆”,又是翻抽屉的“警察”,偷看QQ的“间谍”。这种角色的混乱,使孩子们觉得妈妈情绪反复无常,对妈妈怀有警惕心理,导致他们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也不愿意和妈妈说。

  杜亚松列举了一种妈妈们常见的行为。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结果孩子放下书包拿了一个苹果正准备边吃边放松一会儿时,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赶作业。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压力,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妈妈再好听的话里也有陷阱,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学习,最后就变得不爱搭理妈妈了。

  “妈妈应该是最能理解孩子的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不能只会发号施令或者唠叨、指责。”杜亚松说,在门诊接待中,他发现很多妈妈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命令接收器”,导致两人隔阂越来越大。曾有一名小学二年级男生,非常容易发脾气,而且整天绷着脸。原来,他妈妈每天下班到家后,主要任务就是紧紧盯着他做功课,还时常教训他,导致他心情不好,讨厌妈妈。杜亚松请这位妈妈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尝试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妈妈照做了,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三个月后,孩子的情绪舒缓了许多,脸上重现笑容。

  胡珍玉也讲到,她在门诊中,常见到很多孩子特别胆小,仔细一问,发现根源是母亲过于强势,孩子刚一说话,便被母亲打断了。时间久了,孩子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性格变得非常内向,心里有事,也不告诉别人。

  杜亚松说,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中,他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父亲的参与。

  不要求孩子一样出色多尊重孩子的选择

  杜亚松说,在生活中,常会见到一些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深入了解后,发现是孩子的父母过于出色,他们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出色。而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对自己没了信心,对学习没了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杜亚松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妇都是博导,他们认为自己这么出色,儿子也一定很出色。事实上,他们的儿子也的确不错,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水平。但这对父母对儿子的现状很不满意,要求他一定要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结果在中考临近时,他们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儿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成绩直线下降。

  杜亚松说:孩子的人格是独立的,不能因父母杰出,就要求孩子也杰出,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得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对博导夫妇的杰出,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方法得当,他们的儿子表现平常,和他们的教育不科学也大有关系,他们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指责儿子。

  杜亚松认为,一些孩子厌学,主要是因为家长眼里除了成绩外,看不到别的东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在枯燥的学习中产生了厌学情绪。

  我市启动百场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

  本报讯(记者杨静雅)22日下午,“阳光心灵快乐成长”2016年宁波市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举行。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志愿者将赴我市各地宣讲。

  据悉,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由市文明办、市卫计委、市教育局联合发起,将贯穿全年,以突出预防、重在普及为主旨。我市已经成立了由市、县(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等组成的宣讲团,围绕“未成年人挫折教育”等10个未成年人学习成长中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集中宣讲、广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校内、校外活动场所开展宣讲活动。

  据介绍,5月下旬至10月底为活动实施阶段,我市相关部门将根据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安排宣讲,整个宣讲活动场次不低于100场,原则上卫生、教育部门各占50%比例。同时,市本级组织活动场次不低于20场,每个县(市)区组织活动场次不低于10场。

  11月为活动总结提高阶段,我市各地将查漏补缺,确保活动圆满完成。我市将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相关单位年度工作考评,还将对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

  据介绍,这是我市首次举办大规模未成年人心理宣讲活动,有助于加强校内、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沟通联动,有助于广泛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有助于推动全市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规范运行,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好事。

  我市82%学校

  建立了心理辅导室

  本报记者杨静雅

  在洪塘中心小学,每天12时至13时,老师轮流值班,在心理咨询室等待需要帮助的学生。有的学生自己来找老师聊,有的学生则由班主任老师带着来,由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一起打开他的心结。

  有心结找心理辅导老师,在我市各中小学已经成了常态。

  近两年来,我市将118万余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我市在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中,抓统筹,构建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全市组建了61个职能部门和11个县(市)区组成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业组,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网络。去年年初,市文明办牵头,会同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团市委等12个部门,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协商,并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我市在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中,建立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中心为本地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除住院和门诊特需心理治疗需付费外,热线、关爱门诊面询服务、社区学校指导及宣教工作均为免费服务。

  我市规范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11个县(市)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按照统一的建设服务标准,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场地设施、心理热线、活动开展、经费保障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了热线接听、志愿者管理和危机干预等一整套制度,明确了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流程。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674个,占到全市中小学的82%,覆盖未成年人群体82万人。

  我市在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中,抓队伍,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按照每个辅导中心拥有不少于两名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10名心理志愿者的要求,配齐配强队伍。依托81890志愿服务平台,招募有专长的医生、大学生、企业职工等,累计已注册两万余人,参与到社区宣传、热线接听、特殊群体帮扶等公益性服务中。组建由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共35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团队,承担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兼职人员、学校教师、志愿者培训等工作任务。建立百合、全球通等公益性心理热线30余条,形成联网共享。各级中心每年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巡讲1.2万场。与市人民检察院、市救助管理站等合作,分别开展犯罪未成年人、未成年受害人、流浪未成年人等心理支持项目,为特殊群体提供及时的心理矫正和疏导。

  来源:宁波日报 本报记者 杨静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