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10535|回复: 0

“托骐艋”必读NO: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3 00: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长紊乱是从这里发源的……
11只“拦路虎” 挡道构筑虎阵
--在天津市厌学弃学休学少年父母恳谈会上的讲话

叶小平

    被爱托起物质丰裕的少年,怎么会厌学弃学休学?从小优秀的孩子,怎么忽然就“抑郁”“绝望”起来?超重点班的学生,为何要集体舞弊?大学校园里的发生的心理瘴碍的源头竟然要追溯到中学生活里……一个个优秀的孩子被心灵风暴、精神恐慌、成长紊乱击倒,一个个和谐的家庭因为孩子的问题被愁云笼罩。

    怎么让这些被成长紊乱搅乱的孩子走向平和宁静,重拾自信甚至比过去更优秀?
我们因为自家孩子叶枝曾经经历抑郁性失忆60余天休学23个月的苦难,也收获了孩子终于独自走天下的甘果。所以,6年来我们坚持热线网络服务帮助他人,接触帮助全国近3000个家庭,度过“三、五个月”的沼泽援助,成功帮助全国近百名少年突围青春沼泽的艰苦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提供的环境有误。

    在面向全国100座城市做公益报告,矫正父母价值观念,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的时候,我们把多年的经验梳理成章,告诉社会一个成长环境的真相,也告诉天下父母和天下的少年,怎么抵御“心灵风暴”、“精神恐慌”、“成长紊乱”这三道难题。

11只“拦路虎” 横陈少年成长路因为父母的盲目盲动结果,在少年成长路上横陈着11只“拦路虎”,是触发少年心灵风暴,引发精神恐慌,导致成长紊乱的直接原因。

1)意识盲区:无视少年“心理断乳期”的年龄特点。婴幼儿、少年儿童的成长是有年龄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极其鲜明的年龄特点,即由生理格致心理表达展现的发展阶段的特定状态,带有明显的受挫性质,一般不应该用通常的是非优劣标准去评价。
比如,三岁以下幼儿的视界里,大街上拥挤着怪异扭动着的臀部和大腿,就像成年人置身在奔跑着的象群中。所以恐惧。
学龄前期的幼儿乃至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没有经过允许拿了他人的物品,不能指责他们偷东西,因为他们不明所有权的是非,道德观念处于萌芽状态。他们的语言表达的是想象,和具体的现象大相径庭,不能批评他们撒谎。否则,就是武断他们有不端行为,这种恶劣的暗示会导致儿童行为意识的污点启蒙。
少年十四五,天天气臌臌。所以,十四五岁的孩子容易和父母师长产生矛盾而负气出走。
少年十六七,时时惨兮兮。他们的内心处于心理断乳高峰期,所以他们的文字里,最常见到的是语汇是:雨季、沼泽、泥石流、风暴、恐慌、紊乱、逃离……孩子其实只抱着一块叫希望的小木板在艰难跋涉泅渡。
成长是一个剥离过程,成长也是自我营救的过程。
父母不知道孩子是以挣扎的姿势在成长,很难理解孩子已经开始了向理想彼岸的泅渡,不记得自己也曾经在通往青春的路上尝尽苦涩,而把本来属于正常的现象,贬抑成“逆反”“叛逆”“对抗”“不听话”“莫名其妙”。

2)常规教育盲区:无视教育的总纲是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读书学习只是获得正确能力的手段,但是现在的父母把孩子的读书学习当成为了成长的全部,忽略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品质熔炼,忽略了自身人格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叫做舍本而求末。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多的学堂,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令现代人汗颜。乡村里没有文化的人山歌张口就来,不会写字的大妈大嫂巧手可以裁剪春光,可是,现在的女孩子连针都拿不稳,人的素质实际在退化,关键在于环境的熏陶。

3)规律盲区:用成才代替成长;成长是自然需求范畴,成才是社会评价范畴;成长是有时间限制的,成才却是一生的追求,20岁名满天下与80岁大器晚成的人生是一样的辉煌。
很多父母主观希望把成长与成才拧成一根绳子,结果总是忽略成长直奔成才的主题。而且把成才恶俗化,以为考上了某所大学就是成才,而忽略成才是需要素质保障的,心理素质是最关键的。
虽然社会资源分配的“二八定律”明白地摆在眼前,但是父母依然要拿孩子去赌博,实际就让80%的孩子扛“失败者”的生死牌。人为造成大环境的心理版图阴云密布。


4)感知盲区:无视心灵家园的尊重与呵护。

 父母的精神世界被物质填塞,缺乏心灵的敏悟能力。而今天的少年恰好拥有自己丰富的心灵家园,轻视父母的物质观。双方缺乏沟通平台,孩子心灵的声音听不明白,心灵的渴求琢磨不透。只好用偷窥日记信件的方式刺探孩子心声。刺激孩子激化矛盾,招致新的成长烦恼。


一位快16岁的女生休学快一年了,假期跟随父母回了一趟老家。感受了亲情和自然景色的熏陶。回到城市的家,忽然觉得自己家很陌生,于是清理自己的东西,丢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这个举动把父母吓傻了。书呆子父母连忙翻书,女儿的行为疑似精神分裂……其实,这是孩子更新自己的苗头,父母应该抓住机遇。

孩子的话,我们要听一半,想一半,而且要往好的一头去想。他们有心灵家园,来自心灵家园里发布需要父母解密。父母太物质化,势必就听不明白,就抓不住孩子的手。

5视听盲区:忽略潜移默化的自身人格熏陶。 父母自己做的是一套,给孩子的要求是一套。父母的人格缺损,人格不稳定,甚至人格障碍都不在乎。这都是心灵风暴的来源,都是扰乱孩子视听的原因。让他们不得不恐慌紊乱。

6理解盲区:无视成长也有疲劳的规律。 钢铁都有疲劳会断裂,何况我们处于抽薹成长阶段的少年?如果用形象来描述,我们的孩子是背负父母期许的沉重包袱,被父母用虚荣的钢丝捆绑起来,又被父母提拎着功利的鸡毛掸子追赶着,日夜兼程急行军。他们能不疲劳吗?
厌学就是疲劳的信号,弃学表达的是无法坚持,所以休学是有道理的。
厌学弃学休学不可怕,引领得法,他们都会比过去更优秀。

7话语盲区:无视自以为是的氛围对孩子成长的扰乱。聆听少年心声,他们为父母争执莫衷一是的家庭氛围深恶痛绝。 家庭“话语权”甚至“话语强权”对孩子的干预,恰好是体现了“木桶效应”,家庭环境的状态取决于最低木板的水平。成长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平和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自以为是就是浮躁的结果,而浮躁就是失败紊乱等负面效应的罪魁祸首。
教育孩子最科学的办法是用心灵耳朵聆听,用慈爱眼光凝视。语言谨慎--避免自竖篱笆隔断心灵。父母应该永远只在心里明白自己的孩子。

8)沟通盲区:审美疲劳。
父母的唠叨听了十几年了,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可是,父母依然乐此不疲。孩子更多的是对父母的失望啊。
父母的形象没有刷新,相反只增添皱纹白发和退步。家庭氛围没有改变,房子多了大了,父母脾气也大了,心灵的通道也被物质占道了。无趣无味。
父母刷新自我形象,有必要和孩子一起长大。

9)评价盲区:分辨不出“孩子学坏了”是个逻辑病句。这是我们说得振振有辞也最愚昧的一句话。
因为孩子并不是主动者,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尝试,并承受挫折,而不是有意的捣乱。成长是被动行为,挫折是被动下的被动。挫折是少年成长的权利。
成功其实就是无数挫折的叠加。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高高扬起的巴掌就没有落下去的理由了。
对于少年,我们不要用贬义词汇评价描述他们,而只能用智慧去启迪。“坏”“犯错误”等类语言都是极端错误的,他们处于成长的见习阶段,不断地在遭遇挫折。成长是无数挫折的链接。
没有问题少年,只有问题父母;
长没有错误,成长只有挫折。

10
成长本质盲区:不明白儿女成长是从自己身心剥离的过程。
孩子就是“岸边葭”,父母就是河中水。河边的芦苇,根扎在水里,穗头却是以一种背离的姿势倔强地朝向岸边。父母要学会的不是怎么驾御孩子,而是学会怎么逐步放手,给孩子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

11认知盲区:把成长性紊乱当作抑郁症来治疗。自从2000年以来,“少年抑郁症”捕获遭遇心灵风暴的少年,对于成长的蚕食越来越猛烈。而我们帮助的19个被诊断为严重“少年抑郁症”的个案,却出乎意料地通过鼓励和重新塑造自信获得成功。热线里,那些从16岁就开始服用药物治疗“少年抑郁症”的个案,到成年后依然依赖药物,导致情感悲剧影响生育能力。一生的光华和性灵就这样被“少年抑郁症”劫掠。

南京市精神科泰斗张心保教授的结论是:抑郁症的初发年龄在21岁之后。
原来“少年抑郁症”只是个疑似的误区。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紊乱仅仅属于情绪层面,来自成长剥离的伤痛,但是这些缺损和伤痕总是被迅速成长的新素质覆盖。可以不留丝毫痕迹。
情绪层面的成长紊乱,疏导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不用药物,免除了病态的恶劣暗示对于少年的损害。
透视热线无数事实,我们强烈感受到:“心理学如果越界作为,就是修筑精神炼狱。”
每一个盲区对于我们的孩子,都是拦路虎,11个盲区,横亘在少年们的成长道路上,无疑就是一道道虎视眈眈的封锁线。

(文章来源:http://www.eeeing.com/news/companylist.asp?newsid=4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