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星火传递”计划,助力公益项目与爱心企业对接。 “甬·志愿”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务”。
“一人一岗”
20年春风化雨,党员“一人一岗”犹如一颗蕴含活力的种子,茁壮成长,逐步由“小盆景”变为“大风景”,成为海曙乃至宁波党员志愿服务的标志性载体,将海曙大地渲染成一片“志愿热土”。在这背后,有一整套持续运作、保驾护航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源源不断地为党员“一人一岗”注入新的动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20年后的今天,群众的需求更趋多元、市民的沟通方式更加便捷、资源整合更加强调社会化……如何让党员“一人一岗”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对此,海曙区委书记彭朱刚表示:“我们将继续立足海曙实际、突出海曙特色,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强调精准对接,在‘一平台两中心七基地’的总体布局中架构‘四大机制’,于志愿服务的转型升级中凸显‘供给侧改革’,让党员‘一人一岗’适应并引领着志愿服务的新常态。”
>>问题:
亟须“拓面提质”补短板
如今在海曙区,党员志愿者“一人一岗”活动在服务群众、扶贫济困、助老助残、文化建设、科普宣传、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然而,随着志愿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社会需求日益增多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党员“一人一岗”也存在供需对接等方面亟须弥补的短板。
在海曙区的大多数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大致分为邻里互助、公益服务、文体才艺、应急帮扶四类,“段塘街道有27个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他们在社区的各项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社区年老党员志愿服务热情高,但碍于年龄和身体状态等多方面限制,有时候感到力不从心。而青年党员大部分是在职党员,闲暇时间有限,对居民需求在时效上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加上存在信息不畅等情况,也让受助者和助人者不能高效对接,使志愿者资源得不到最大最合理的配置。”段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蔡文质表示。
望春街道广泽社区党委书记李青波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社区由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三个保障性小区组成,弱势群体居多,其中精神疾病患者有112人,但社区内的专业心理志愿者只有两位,供需不平衡。”江厦街道则缺乏专业的上党课、各类讲解、摄影摄像等岗位的专业志愿者,月湖街道也需要在环境整治等现有的志愿岗位外,扩大新的志愿者服务领域。
各个行业的志愿服务中同样如此。海曙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常有老人拿着滋补类中药材让志愿者鉴别真伪,对于药品鉴别、食品检测等专业性很强的服务,需要专家进行,才有信服力。”海曙区城管局的党员志愿者则希望在常常参加的“保护母亲河”等“五水共治”主题活动外,能在对专业知识需求更高的活动中发挥作用。
“希望能设置一个有效平台,方便志愿服务的即时供需对接,同时也希望在体制机制上对党员‘一人一岗’‘拓面提质’,从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日前海曙区组织部举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党员志愿者对党员“一人一岗”活动有着更高的期待。
>>对策:
盘活资源精准对接供需
一款由市委组织部和81890求助服务中心共同研发的“甬·志愿”APP由此应运而生。2016年春节前夕,宁波火车站聚集了大批准备返乡的务工人员,大量的咨询、引导、搬运的需求让平日活跃在此的志愿服务力量力不从心。铁路宁波站“蓝精灵”志愿服务团的负责人刘妍珣提前几天通过“甬·志愿”发布了一则志愿需求:“宁波火车站需要50名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各项服务。”发布当天,50名志愿服务名额已经被预订完。
“‘甬·志愿’,寓意‘宁波’‘永远’的志愿服务,它能联通全市各县(市)区的志愿服务,是兼具志愿服务、公益众筹、活动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专门解决对接不精准的问题,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务’。”该APP运行维护负责人介绍,海曙区还针对“甬·志愿”的机构设置、权限开辟、职责分工等问题做了细致的规定,以确保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宁波市民生服务老品牌81890则率先在服务力量调度、资源调配、考核评估等领域,完成了“指挥指导”功能的升级,为全市提供了样板。“我们重新调配力量,建立起一支审核、评估、协调、财务等多个职能的队伍,以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和增高的服务标准。”81890中心主任金莹说。
与此同时,南站区域党员志愿服务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志愿文化怎么展示、团队如何培育培训,这是现在志愿服务的盲点,也是我们中心建设的着力点。”南站区域综合党委书记回娜向记者表示,有意识地与81890错位,并有效地进行合作,才能促进全社会党员的作用发挥。
除了人的对接,资源的对接同样重要。“相比于以往党委政府单方面的资源投入,现在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强调盘活社会资源。”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说。每年年初,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会根据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推出100多个“公益创投”项目,发动100多个爱心企业与这些项目团队对接。仅2015年,这种“双百对接”模式就让83个服务项目获取近120万元的资金扶持,为志愿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曙区还推出了一系列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力量,比如,区级“金种子”基金用于对全区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党建项目经费用于党员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建设。近年来推出的“公益众筹”制,则用互联网方式募集社会资金,用以资助助学、助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项目,使更多志愿服务力量和社会资源不断涌入公益事业。南门街道马园社区就通过“公益众筹”,筹集到60多位市民的1.5万元爱心基金,顺利开展了“爱心拐杖”“爱心晾衣架”等公益行动,为社区70多位老人提供了便利。
“整合专业化服务力量,让需求有对接、服务有保障,推动了党员‘一人一岗’‘拓面提质’。”海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严仕恩说,根据实际需求,海曙在全区商圈、学校、公益组织中建立首批7个特色岗位发布基地,包括公益一条街、“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段塘怡情楼、达敏学校等。通过定期排摸志愿岗位、细化岗位职责,发布岗位信息,力求在更广的区域里促进岗位认领和服务对接。基地前期推出的残疾人生活服务、失智老人心理疏导等100个服务岗位一经推出,立刻被一抢而空。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陈朝霞 许玉芬 毛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