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龙在贵州贞丰县捐建的教学楼。记者 胡龙召 摄 受到宁波爱心市民资助的贵州贞丰县学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 胡龙召 摄
8月初,记者在贵州寻访宁波爱心印迹时,在很多地方都听到人们提起“宁波朱先生”。
“宁波朱先生”叫朱英龙,是台湾董氏基金会董事长,出生于宁波,是宁波市荣誉市民。13年来,朱英龙在贵州捐资2.8亿元,建造了1000多栋教学楼和宿舍,资助了7000多名贫困学生。
第一次到贵州就资助了几十所学校
朱英龙1937年8月出生于宁波,后随家人迁往台湾,他的父亲是台湾化工巨子朱绣山。
从1996年开始,朱英龙和父亲陆续捐建了宁波大学绣山工程楼、宁波市第一医院绣山综合医学楼等。朱绣山和朱英龙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
2003年年初,朱英龙偶然得知我市正在对口帮扶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教育条件很艰苦,便立即在市扶贫办领导的牵线搭桥下,赶赴贵州。
在贵州的所见所闻让朱英龙感到震惊:破败的山村小学里,10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3个孩子共用一张破旧的课桌;木质结构的校舍里,孩子们在上面一层上课,下面一层却养着一群牛;20平方米的房间要住几十名学生,一张窄小的木床上要睡4个人;学生清晨打着火把走五六公里到学校读书,中午只能饿着,傍晚到家后才能吃上饭……他当即决定在贵州捐建几十所学校。宁波市扶贫办陪同他的领导有点担心:一下子要新建或改建这么多学校,资金压力会不会太大?
朱英龙一诺千金,人刚离开贵州,资金已经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账户。
朱英龙不仅捐建小学,还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学建设中去,凯里学院、毕节学院、黔西南州兴义师范学院,都有他捐建的教学楼。
每幢捐建的教学楼,他都会亲自去看,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也不管路途遥远,颠簸劳顿。他白天在工地上考察,晚上则和助手们讨论到深夜。
情系留守孩子和贫困女童
朱英龙在贵州山区调研时,发现山区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特别高,基本都在3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50%。
这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孩子们和祖辈生活,老人们年事已高,除了给孩子们做饭以外,很难给予孩子们学习上的帮助。
朱英龙认为,采用寄宿制,增加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让他们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此,朱英龙向贵州教育部门的领导提议,合并小规模村校和教学点,在乡镇中心区域建设寄宿制小学。
他的“寄宿制”理念得到黔东南州领导的赞同。2005年至今,该州所建的400多所寄宿制小学都得到了朱英龙的资金支持。
朱英龙还把建寄宿制小学的做法引进到了贵州铜仁,在当地捐建了50多所寄宿制小学。
行走于贵州山区,朱英龙发现贵州贫困山区重男轻女情况比较严重,一个贫困家庭有几个孩子,在供不起所有的孩子读书的情况下,父母往往会首先选择让女孩辍学。
有一次,朱英龙在一间教室里发现一名瘦弱的女生,她坐在最后一排听课,背上居然还背着一个孩子———那是她还不会走路的弟弟。老师说,那个女生家里很困难,可能会辍学。
这一幕一直烙在朱英龙脑海里。
从2003年开始,朱英龙在贵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中小学发起了一项专门针对女童的资助计划,帮助贫困女童缴纳学杂费,这个资助计划一直持续到国家出台对中小学实行“二免一补”政策为止。
不要求受助学生学习成绩一定要好
朱英龙发现许多贵州孩子考上大学后无钱上学。
有一次,朱英龙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听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考入了重点大学,由于交不起学费,突然精神失常了。
于是,朱英龙在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以及毕节地区开始补助优秀大一新生。从2003年开始,朱英龙每年向这三个地区考上大学的60名大学新生每人发放3000元助学金。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李世丽就是其中一名受助学生。她家境贫困,去年8月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筹莫展,是朱英龙的资助帮她渡过难关。
朱英龙还在凯里学院、毕节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三所高校设立了清寒学生助学金,对贫困学生每人资助1000至2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朱英龙反复强调:他设立的是助学金而非奖学金,奖学金的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助学金资助的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并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考虑因素。
不过,朱英龙的助学金也有一项附加条件:希望受惠同学能花一定时间去做志愿者,做爱心接力者。
朱英龙每到一处,都要告诉孩子们,长大后要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贵州榕江县车民小学老师们的记忆里,永远珍藏着一幕———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朱英龙一行来到了车民学校。在一间教室,朱英龙走到讲台上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坐在里面的这个楼叫什么名字吗?”孩子们回答:“绣山教学楼。”他对孩子们说:“绣山,是我爸爸的名字,他培养我读书,后来,我获得了博士学位。我很怀念他,所以把我捐建的这座教学楼以我爸爸的名字命名。以后你们也要孝敬你们的父母,长大后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对管理不善的校长发了火
朱英龙初到贵州,便主动与当地政府“约法三章”:不收礼,不迎送,不“吃喝”。
在贵州丹寨县一所小学,他拒绝了几位当地领导的宴请,与孩子们坐在一起吃简陋的午餐。
在贵州天柱县一所小学,他目睹了学校领导管理上的种种不善,当众提出了严厉批评。
这名校长说“朱先生的钱不好用”。的确是这样,朱英龙捐建学校,一定要让当地政府部门出配套资金。
“政府不拿钱出来,怎么会珍惜我投的钱。”这是朱英龙要政府出配套资金最淳朴的想法。
修建学校前,朱英龙还要实地考察过,看看学校有多少学生,如果平均每个班只有10名学生,他就要求将每间教室的面积减少一半。
有的校长想让朱英龙多造几间房,便多报学生人数,校长哪儿知道,朱英龙已经提前去数过学校宿舍里的刷牙缸了。
房子建成了,朱英龙也要去看,看质量如何,还要看管理如何。有一次,他在一所山村小学发现一间教室里放着一辆摩托车,原来老师怕自己的爱车被晒着了,就放在教室里。
“教室就得有教育的氛围。”朱英龙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名老师。
还有一次,朱英龙发现自己捐建的一幢宿舍楼里,每层楼都建有厕所,但当地根本没有自来水,厕所成了摆设。校长说这是按上级规定设置的。朱英龙提议:没有水的地方,厕所不能建在宿舍内,要建在宿舍旁边的地面上。
朱英龙把大量财富无偿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做法,得到了子女的支持。朱英龙曾说,给自己子女该留的是“德”,而不是“财”。朱英龙的儿子、儿媳到贵州考察,也秉承了他的一贯作风,不收礼,与学生们一起用餐。
朱英龙的美德,已经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延伸阅读}20年间我市在贵州资助了6万名贫困学生
宁波晚报讯(记者 杨静雅 陈旭钦)记者从市经合办获悉,从1996年至今的20年里,我市通过政府和社会帮扶资金,大力支持贵州教育事业,改善了1430余所学校的办学条件,资助了6万余名贫困学生。重点帮助建设了兴义职中、兴义坪东幼儿园、贞丰职中等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集中帮扶资金1000万元用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宁波图书科技楼项目。我市社会各界向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先后举办了“甬黔携手·万人助学”“甬黔携手·图书传递”“甬黔携手·温暖午餐”等大型助学活动。
消息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杨静雅 陈旭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