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196|回复: 0

[社会观察] 宁波:互联网+技术 畅通流浪人员回家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2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家,寒冷冬日里,最暖人心的期待。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心亦所向。然而,智力障碍或者精神障碍的滞留人员,因无法准确说明自己的真实信息,回家之路异常艰难。

  那么,这条“路”,会如何打通?

  今年,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在加强传统查找寻亲力度、推进“互联网+”模式的同时,携手公安,借助DNA比对、“人脸识别”技术,帮助47名身份信息几乎一片空白的滞留人员返乡回家。其中,滞留时间5年以上的有10名。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互联网方式拓宽了寻亲渠道

  家住鄞州的沈先生,说起母亲走失、寻回的过程,直言“恍若昨日”。

  “当时是邻居先看到了‘头条寻人’的弹窗信息,随即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在市救助站顺利接到了母亲。”这条信息,沈先生一直保留着。

  记者看到,寻人信息内有老人的照片,内容简洁明了,描述了老人被发现时的地点、衣着以及体貌、言语等特征。

  “老人是聋哑人,不会写字。当时在福明路上徘徊,被好心市民发现报了警,由派出所送入救助站。”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徐微说起这位老人,记忆犹新,“我们在老人入站后第一时间向‘今日头条’发布寻亲信息,3小时后,家人便找来了。”

  “随着新媒体力量的突起,通过互联网来拓展寻亲方式,增强寻亲效果,是对传统寻亲方式的一种突破。”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马国均说。

  该站借助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网络新闻媒体、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发布寻人寻亲信息。尤其是借助“今日头条”的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在受助人员可能的户籍地、居住地、打工场所、家人工作所在地等弹窗推送。

  “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互联网方式比较适合家人正在寻找的、走失时间不长的,抑或有一定身份户籍信息的人员。”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负责人王玉忠说,截至11月底,通过“互联网+”模式,他们已帮助20名受助人员找到家人。

  DNA信息准确指明家的方向

  “阿芳,你还认得我吧?”“认得,你是爸爸。”就这样一句用老家方言的对答,来自广西的唐老汉和妻子的心顿时落定了,老两口搂着神情依然有些茫然、却对他们有所感应的女儿喜极而泣:整整10年了,失踪的女儿终于找到了!

  唐老汉的坚持没有白费。今年7月初,他突然接到当地警方通知,说是浙江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和警方帮他找到了女儿,还发来最新的照片,让他去认一下。他赶忙跑过去,一眼就认准照片上的女子就是他们失踪的女儿阿芳,虽然看上去胖了很多,但眼睛和眉毛跟女儿一模一样。

  当地民警的解释更让他踏实:宁波警方和救助管理站是通过他们和女儿的血样进行DNA比对上的,就像是亲子鉴定一样,应该不会错的。

  “这是我们站首次通过DNA比对,帮助受助人员找到家人。”站里的工作人员张奇回忆,阿芳是2015年3月由月湖派出所民警发现的,当时她流落街头,因行为异常,直接被送到了救助站定点的市精神病院。在院治疗期间,他们一次次去医院,与阿芳沟通交流,寻找有用信息,也通过网络等途径帮助阿芳寻找亲人,但一直未果。

  今年4月,民政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对这类人员采集血样,以便寻找他们的亲人。市救助管理站协同市公安局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血样进行了采集,并录入公安机关的DNA数据库,通过自动比对,7月6日,最终确定了阿芳的身份。

  据马国均介绍,借助DNA比对技术寻亲,前提是家人主动到公安机关进行DNA信息采集。他们呼吁,家中若有亲人走失,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并做好DNA血样采集,这能提高寻人的效率和几率。

  图像识别使大海捞针变成可能

  2007年10月,一名在外流浪且行为异常的女子被派出所送到宁波市精神病院。经过治疗,这位女子的病情趋于稳定,并参与了院内的社会化康复活动。但她的记忆似乎被“锁”上了,始终记不得曾经的家。

  “因为她讲的宁波话中带有地方口音,又认定自己名叫‘柴银芬’。这10年来,很多次我们带她前往北仑等地,想通过熟悉的环境,唤醒她的记忆,但一直没能成功。”王玉忠说,其间,也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今日头条”定位推送等途径寻亲,始终是石沉大海。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市救助管理站与市公安局联系沟通,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将公安“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救助寻亲工作。据介绍,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大数据库图像,根据滞留人员的面部特征,进行初步筛查,在此基础上再逐项进行细微部位比对,找到最相似的一个。

  根据筛查出的信息,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话问询、甄别等方式,与人员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街道、乡政府、村委会、救助管理站等机构一一联系、核查,最终确定了26人的身份信息。

  这位自称“柴银芬”的女子,便是其中一位。通过人脸比对识别,初步“锁定”是舟山市岱山县一户渔家的女儿。与她的父亲取得联系后,确认是其失踪了10年的女儿。“相认”那天,阿芬与家人相拥而泣。

  借助“人脸识别”,在外“漂泊”5年的缪阿姨也终于回家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她,曾经神情呆滞流浪街头,后被送入宁波市精神病院“失智中心”救治。多年来,市救助站人员尝试多种方式,均未发现其家属信息,今年,“人脸识别”技术“照亮”了老人的回家路。

  传统寻亲手段依然不可或缺

  虽然,“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寻亲如虎添翼。可传统甄别手段依然是寻亲的基础。

  传统寻亲方式,市救助站坚持“三多”:多方法甄别、多渠道联动、多次反复查找。

  对于每一位救助人员,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口音分析、实地寻踪、带人查找、地图排查、电话甄别、沟通家常、观察举止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挖掘受助人员姓名、年龄、家庭状况、可能的流出地及住址等信息,努力减少滞留下来的情况产生。至今年11月底,通过运用传统甄别手段,共核实200名受助人员的身份信息。

  甄别查找,特别需要耐心,不能因一时无果而放弃。工作人员每周到定点医院、福利院等寄养机构,了解滞留人员生活、救治情况,与他们反复交流,尽可能发现有用的寻亲线索。一年来,工作人员交流询问查找近千人次,累积了大量的查询记录。

  很多成功的寻亲经历,转机便在一次又一次的问询中。

  一名宁海男子10年前因在街头流浪且行为异常被派出所送往市精神病院进行救治。10年间,他一直在院区接受治疗和进行康复,市救助站也未停下帮他寻亲的脚步。

  在一次次耐心引导下,病情渐有好转的他写下了名字和“德泉村”的字样。根据他听得懂宁波话、对宁波话有反应这一特点,工作人员将其户籍锁定在宁海德泉村。但是,通过公安户籍查询系统查找时,却显示查无此人,后经核实该户籍当时已注销。

  是提供的名字搞错了,还是村庄写错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拨通了德泉村其中一户人家的电话,确定了该村早年间确有此人,并顺利与他的外甥女取得了联系。加微信,发照片,得到的回复是“谢谢你们,是我舅舅!谢谢你们把他照顾得那么好”!

  据他家人介绍,10年前精神偶有异常的他随哥哥走出宁海寻生计,不幸走失,他们千方百计寻找,一直没有音讯,这也成了家人的一块心病,幸亏市救助站帮助,使他们兄弟姐妹再次团聚。

  近些年,市救助站携手公安机关、社会力量、救助机构,不仅在站内设置警务室,建立受助人员户籍信息查询机制,与本地报纸、电视台等合作,发布寻亲信息,还广泛地向聋哑学校的手语老师、社会志愿者、疑似滞留人员的同乡寻求帮助,通过面对面或手机视频等方式与聋哑、口音难辨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帮助流浪人员寻找家人。

  “希望这条寻亲路,能得到社会共同关注,开展寻亲合作,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共同期待。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王佳 通讯员梅薇

  原标题:互联网+技术,畅通流浪人员回家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