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316|回复: 0

探访温州“施粥摊”:23位老人的慈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1 01: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网络搜索国内慈善业界,不难发现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但很难找到温州“红日亭施粥摊”这样高龄的慈善“组织”。他的发起人温州人朱永麟(82岁)和叶宝春(80岁)同是食品厂的退休工人、张明生(72岁),是无线电厂的退休工人。他们的义举连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议论纷纷。
红日亭粥摊,早上送粥,中午和下午会放温州鼓词。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老人们在做分粥准备。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施粥摊”是23个老人的慈善事业
    “温州红日亭施粥摊”座落在温州市江滨路和环城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红日亭”是温州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之前的一个建筑面积大概30多平方米的亭子,这个施粥摊实际上是一个“伏茶”点,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温州,每个凉亭里或者热闹点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们自发地全天煮茶,保证供应。这种茶在温州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伏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去年由于天气特别热,老人们的最高记录是一天烧茶水11吨。         据朱永麟(社区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尊称他朱老师)介绍,他是3年前加入这个团队的,“红日亭施粥摊”从送伏茶到送粥是从2006年8月开始,他和张明生、叶宝春是发起人,后来加入了一位女同志。他和几个老人聊天的时候,说到很多外地人,特别是在街上拣废品卖或者讨饭的一些人,不能吃到一餐正常干净的饭菜,大家商量着是不是可以煮点粥给这些人喝喝。     当然,办施粥摊比供应伏茶要麻烦很多,所需要的资金也多得多。朱永麟首先自己掏了1000元,和叶宝春、张明生等人拍板决定把施粥摊办了起来。3800元买锅买炉,再加上锅碗瓢盆,大概4000-5000元钱的样子,都是他们从自己的养老钱里省出来的,那时候来吃的人没现在这么多,老人们的善举陆续得到一些好心人的捐款捐物,红日亭施粥摊就这么慢慢长大起来,目前有义务老人23个,年龄最小的60岁,喝粥人的规模也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成了今天这个近600人的规模。
老人们在做分小菜前的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来喝粥的轮椅老人。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红日亭施粥摊早上送粥,中午和下午则是老人们的活动场所。一台播放机正在播放温州鼓词(有几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粥棚里外或坐或站的有好几十个晒太阳的老人。     随着老人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一些周围社区的邻居不断的为他们送来米和钱,甚至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们的善举之后,也会给一些捐款,还有一些人定期的给他们送一些钱过来。在钱款有剩余的情况下,老人们也定期的给福利院和聋哑学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礼物和钱,给红日亭所在的永东路社区和华盖山社区的困难户送钱、米、油等急需物资。     老人们的粥不单是送人喝,他们平时自己也一样喝,来喝粥的人每天都会有新面孔,但80%的人是经常出现的,为了保证卫生,所有的碗筷都经过消毒,并且在碗上有套一个塑料袋子。碰到一些盲人,老人们会装好粥和菜,送到盲人的手里,吃好了还可以再装。
义举转换成慈善
一大早,队伍已经排了好长,这时候大概是130人左右。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由于早上起早,会让周围的居民睡不好觉,所以每天下午3点老人们就开始熬第2天的粥,每天要煮18个大高压锅,装满5个大保温桶,大概要七、八十斤米,还要准备花生米等11个小菜材料。每天6点,负责炒菜的老人就要到厨房和师傅一起炒菜,7点半,大家将粥、小菜、碗筷、桌椅搬上两辆三轮车,出发到500米外的红日亭施粥摊准备。8点左右粥摊开始喝粥,此时,红日亭施粥摊的棚子下,男女老少都自觉地排起了队。
叶宝春老人正在喝自己煮的粥,他每天要做10站公交车到红日亭。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红日亭的总负责人,叶宝春家由于拆迁住在杨府山,每天要坐10站公交车到红日亭。朱永麟有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住在别处,老伴已经去世,他一个人住在红日亭边的房子。这次四川地震,他两次共捐款1500元,现在他每月有1400多元的退休工资,烟酒不沾,平时肉都吃的很少,鱼也不吃。
62岁的炒菜师傅。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红日亭的这群人里唯一有补贴的,一个是老人们的智障“儿子”建光,另一名是62岁的炒菜师傅,他们每月有700元补助,其他全是义务帮工。红日亭粥摊,是因为老人们当初的个人善举而形成,由于一些陌生人的捐款而改变了老人们的身份,但从接受捐款的那一刻起,老人们也自发的让这些钱越来越透明。
    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阿姨送来3包泰国米,一边说话一边哭,不是伤心是还感动。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12月2日,当天收到捐款3100元”。每一笔收款,老人们都会给一个收据,并公开捐款人的名字,不留名的也要公示钱款数额,在粥摊现场接受捐款的是朱美华(75岁)。记者了解到,不算捐赠的大米,2007年一年这个粥摊的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     12月3日的早上,记者看到,来喝粥的人有回收废品的、拣垃圾的、装修工人、乞丐、流浪者、寺庙的僧人等,附近的一些居民也会到这里喝粥,有些不想做早餐的老人每个月会给粥摊几百块钱,他们也天天过来这里吃。     在这个粥摊上没有地位之分,有衣冠不整的,同样也有衣冠楚楚的。没有外地人和本地人之分,都可以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
慈善VS市容:道德与法律的博弈
一大早,有人来捐款。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在红日亭施粥点现场,记者看到挂着一块“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的牌匾。     一开始,红日亭摆摊施粥曾被质疑“影响市容”,并受到一些阻碍,摊子上的雨棚也面临被拆。叶宝春老人坚持认为免费给人施粥、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义举,无论如何要办下去。     渐渐地,施粥摊的事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摆摊施粥似乎“名正言顺”起来。叶宝春说:“是公益性质让摊子坚持下来”。     温州市慈善总会孙成堪会长对此事很支持,而且用实际行动,把一个老红军捐赠的大米全部给了“红日亭”。孙会长说,如果他们还需要大米等物品我们还想捐赠一些,对他们很支持的,他们这个方式很好。
夏天装伏茶的桶。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施粥摊的消毒桶。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一位温州市民政局干部说,温州老人自发做善事很多。一般如果是救助方面的项目我们会介入,但这是自发志愿去做的,我们没有介入。温州很多这样的事情,也是一个良好的传统。     温州市城管局鹿城一分局东门辖区中队的胡队长说,城市道路上搭建的棚子施粥,虽然是自发行善的,但这样实际上是不妥当,合理不合法,且搭建又是长期,若有需要可以申报搞个附属设施。他表示很多老人在温州都有搭建的类似的建筑,处理比较棘手。     胡队长认为,假如确有需要可以建一个老人休闲凉亭,但这需要规划部门规划允许。虽然是慈善活动,合情合理,但也要遵纪守法,这也是一种矛盾。
网友热议红日亭粥摊
一个企业前两天送来的一吨米。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朱永麟老人在写捐款人名字。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摄
    这几天,温州气温骤降,一位网友看到施粥摊热气腾腾的场面,感到很温暖,于是拍下照片发到了网上,与网友们共享。一时间,温州红日亭施粥摊的义举成为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网络话题。 以下就摘录一些网民的留言:
    五轮车:今年经济不好,好多人失业,年底又到了,今年的年底恐怕比往年治安会更差,这些施粥摊真应该更多,开的更长一些,至少不要让人为了一口饭去走上犯罪的道路。     城西塑料:愿好人一生平安。     vicky325:温州红日亭这些好心人,做好事已经好几年了,一代一代传下去,贵在坚持啊。     飓风:一份爱心和温暖可以使人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重新振作的勇气。     枫叶红了网友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觉得一个点太少了, 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吃饭问题,还有媒体的大力报道,会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捐款,这样可能可以多增加几个点,这个不是面子工程,要长久的维持下去,还需要好多工作要做,比如星期天,有时间的朋友,可以义务劳动,让大爷大妈也休息一下,毕竟年龄大了点,爱心不一定是捐款,维护好卫生也很重要,毕竟是公共场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