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11666|回复: 0

[志愿者] 广州启智志愿者总队长李森的十年志愿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3 1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志愿路一、助人为乐是我的性格
      很多朋友加入志愿者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所以选择了加入志愿组织,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就知道爸爸很喜欢帮助别人。因此,我知道,帮助别人会有一种满足感。

      读完初中,我考入了一间只有男生的技工学校,学校远在白云山半山上,班里大部分同学来自外县。作为住宿生,家里经常汇生活费过来,偏偏取汇款的邮局却远在市中心越秀南路,看到同学上山下山取汇款不方便,作为广州走读生的我,就主动承担起为同学代取汇款的工作。当时自己并不觉得是什么事情,每天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到学校,只是在放学的时候绕道一下,举手之劳,却可以未同学提供很大的方便,自己会觉得很乐意。当时自己却不会想到做好事也要承担风险,如汇款丢失或中途遇劫,这些都没有想过。就凭着一颗热诚的心,一个十六岁的小毛孩,就常常每天提着数百元的“巨款”,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广州的白云山和市区中心之间,二年多的时间。

     技校毕业之后,1994年我就顺利分配到电信局工作。头六年,我就经历了人生一些经历,如恋爱、如业余时间攻读了大专、本科。2000年,机缘巧合之下,我就加入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其实想起来,加入志愿者组织只是一种形式,只要平常保持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态并付之行动,已经就是一名志愿者了,而且是一名出色、合格的志愿者。
     
       从我的人生经验和个人经历来看,小朋友从小培养一种助人为乐的性格,对个人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对社会、对国家也是非常重要。就如在志愿者见面会上听到一位朋友的一番话:今天看到这么多的青年朋友加入志愿者,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


敬请关注下一篇:成为志愿者,需要动机吗?


十年志愿路二——成为志愿者,需要动机吗?

     很多人会很好奇,我当初为什么要加入志愿者,抱着一种什么的心态加入。其实,回想起九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小子,可能只是一刹那的冲动,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思考,这一切,已经无从考究。当时失恋,没有女朋友,较为空闲,却是不争的事实。九年之后,除了空闲变为忙碌,自己依然是没有女朋友。我经常开玩笑地讲,我可以作为一面反面教材,教育那些意图加入志愿者行列结交异性的朋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话说回来,也有不少志愿者在这个队伍里面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只是我的运气不好而已,这是另话。


其实,再想起我做志愿者的动机,其实是想找寻一份自我存在的价值,希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找到活着的意义。曾记得,在报名加入志愿者之后,曾很兴奋地期待第一次活动,曾憧憬地期待今后的志愿服务。


加入志愿者,当时的心态就如转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即将在一个新的领域里找到新的乐趣。或许,我已经把志愿工作看作了一份业余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最大的动机了。


在志愿者见面会上,我们经常鼓励新成员分享加入的动机。当然,大家加入的机会五花八门:有希望接触不同生活圈子的;有结交朋友的;有真诚服务社会的;有寻找什么意义的;有朋友介绍尝试的;有尽公民责任的……

但是,最令我感触的是,有些朋友会直截了当地说:没有什么动机,想来就来了,想做就做了。或许,做志愿服务,加入志愿组织,就是他心底最原始的本能冲动。


我想,在一个志愿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里、城市里,做志愿者,真的不需要理由,真的不需要动机!就如我们不会问别人,你们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睡觉?那只是一个本能。做志愿服务,互相帮助,那原本就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只是,我们的社会,但掺入了金钱主导的思想;掺入了权力主导的思想,这样的本能,慢慢地被尘封了。


我们相信,人性最心底的本能,永远不会被消灭,只要大家一齐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氛围。人性中最光辉的本能,一定可以重新焕发出光彩,夺目耀眼!




敬请关注下一篇:一线的志愿服务,至今依然怀念!



十年志愿路三——一线的志愿服务,至今依然怀念!

十年之前,怀着一个懵懂的心,误打误撞进入了志愿组织之后,就开始了我的志愿服务工作。我还依然记得,当初准备第一次开展志愿服务的期待心情,当时我报名加入的是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松柏组,组长古志文安排我负责定期探访在惠福路一带的四个孤寡老人,第一次活动在组长古志文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刘姨的家里,刘姨半身瘫痪,儿子在美国读书工作,由一个保姆照顾她的起居饮食,我们的到来使到每天只是电视、报纸相伴的刘姨多了一分快乐,刘姨经常讲她儿子的情况,讲她以往的工作,讲我们不曾触及的那个年代的事情……


每次探访一般是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因为一般一个下午或者晚上要走访3-4和老人的家里,所以逗留太久也不行。每次探访,老人家都会拿出他们稳妥地放好的探访登记记录本给我们志愿者做登记,我们就一般会写写老人家的现状、需要的帮助、看看之前探访志愿者的纪录,有心思的志愿者还会在上面画些图画,多一分幽默,也方便老人家明白。


一个晚上的探访,走完几个老人家的家里,都已华灯初上,一般都已经是九点多了,而很多志愿者一般都为来得及吃晚饭。这样,我们几个志愿者就在路边的大排档吃住晚餐与宵夜的混合餐,大家谈谈各自心情,讲讲志愿服务的情况,就这样充实的一天就渡过了。

回到家,还会很兴奋地写下自己心得日记,发布在网上的论坛上,当时还没有博客这样的词汇,我想,那几篇小文章,应该算是广州地区最早的志愿者博客了。
有一次要新增加几个探访对象,组长把地址给了我,就叫我去和老人家联系,自己手里揣着一张很不正轨的会员证,就走在石牌村的城中村和华南师范大学寻找要帮助的老人家,东问西问找到老人家的家里之后,鼓起勇气敲门,自我介绍,再慢慢让老人家明白到我来的意图,取得信任……想起来,当初组长的信任,使自己慢慢锻炼了项目拓展的能力,并在志愿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就这样,探访老人家、工作、上网,成了我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还参加一些启智组的志愿者活动,去赤岗的福利院、和智障人士去天河公园,这些志愿者活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很忙,但那份充实和快乐,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纯真,至今依然回味和怀念。


在第十届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竞选的演讲中,我提到我已经从参与一线志愿服务中转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因为,有更多的后勤工作,需要我支撑前方的志愿者。但是,我依然怀念在老人院倾听老人畅谈的一刻,在孤儿院与小朋友游戏的情景。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放下队长的协调管理职责,我希望,也一定会用纯粹的普通志愿者身份,面对面地与服务对象用心的交流。


我想,那份深刻的怀念,促使着我更加努力,尽我所能,促使更多人感受到这一份一线志愿服务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感受,分享这份快乐。


敬请关注下一篇:一个call机信息,成为带头志愿者


十年志愿路四——一条call机信息,改变我的志愿人生

坚持探访老人服务一段时间后,除了探访老人之外,还参加到当时另外一个服务小组启智组的志愿活动当中,与启智组的志愿者带小孩外出活动。其实自己知道,照顾小孩子并不是我的转长,虽然我喜欢小朋友,但却不善于与小朋友沟通,但当时大家志愿者之间相处很开心,也就无计较于参加什么类型的服务了。

那时,自己也尝试用自己的网络知识建立了个人主页,宣传志愿工作,也上网易的论坛发布些志愿活动心德感受,慢慢地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充实而无拘无束的生活。

坚持久了,也成了松柏组的骨干,自己也希望继续努力,推动松柏组,以至整个协会的志愿工作发展。但组长似乎未觉察到我的“野心”,只是让我负责宣传的工作,建设松柏组的网站。虽然我敬佩组长的志愿工作服务态度,但另一方面,却不满于他的固执和保守。

025月的一个早上,刚起床的我看到床边的中文call留有一条发于深夜2点的信息:李森,你愿意过来启智组做副组长吗?发信息的是当时启智组的组长梁淑华,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中文传呼机的留言已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了。


看到这样的一条信息,当时自己非常的感动,感动的是另外一个人对自己的赏识,即使这个邀请,这个任命,只是一个人的任命,没有红头文件,没有通告大会,没有任何的正式流程……但自己已经暗暗地下了决心,要闯出一番成绩出来。


于是,再见到松柏组组长的时候,我便提出了转去启智组的要求,理由是启智组更有利于我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完全是口头申请,没有任何的手续,我便转去了启智组,开始了我志愿事业的新旅程。

组长梁淑华只是在几个志愿者骨干面前介绍了我,我便成为了启智组的副组长了。而当时启智组的骨干大部分都是女性,多了一个男性同事,大家自然乐于接受我,一同开展启智组的志愿工作。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于我们有能力,有毅力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支点!



十年志愿路五——组长的重责


担任了启智组的副组长后,虽然是一个副组长,但更多的我是一个执行者。组长梁淑华经常会突然想到组织一个活动,便把我找出来,商量具体的实施。那时候志愿者人数不多,项目也不多,也无须从管理的角度想太多的问题了,完全是为了志愿活动而组织志愿活动。虽然我知道照这样下去,启智组很难发展壮大,只会还是一个启智组。但大家好像也没有想太多,好像做志愿者,组织活动就是应该的,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大的活动。但是为了组织活动,作为骨干,往往又出钱又出力,每次活动下来,或者组织亏掉的只能自己暗暗填补。

就这样做了一段时间的副组长,有一天,我觉得我应该再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这样的副组长,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我的很多想法,很多构思都无法实现,而我只是一个执行者,组长梁淑华总会不时有些稀奇古怪的志愿活动想法让我执行。

正当我为去留在考虑的时候,一个晚上,一个活动后的晚上,因为组长梁淑华的急流勇退,让我无从选择,只能坚定地把这条道路走下去。

那是星期三的晚上,我和组长梁淑华一齐在赤岗福利院开展志愿活动之后,在附近的大排档吃晚饭。大家饱餐之后,梁淑华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从今以后,我就不再担任启智组的组长了,组长的工作就交给你了。我一脸愕然,不知道怎样回应。梁淑华把一份手写的辞职书交给我,对我说,如果协会问起,就把这份辞职信交给协会吧,以后就由你担任组长了。当我再追问梁淑华不做组长的原因,梁淑华没有多讲,只是说了一句:我知道我的退出,会造就更多的骨干出来,启智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我无语,更不敢推搪,只是觉得,我的肩膀上,犹如突然加上了一个千磅重担,很重很重,不知道如何承受。


走的时候,梁淑华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做了四年的启智组组长,这四年间,我问心无愧!

一句问心无愧,使我的眼眶充满了泪水。时至今天,我才明白,这句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
问心无愧,就是抛弃了世间种种的生活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工作当中!
问心无愧,就是淡泊了种种的名和利,执着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问心无愧,就是大局为重,牺牲自我,成就别人!
问心无愧,就是不妒才华,急流勇退!
问心无愧,就算全力以赴,不懈努力!
这四个字,试问,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敬请关注下一篇: 启智志愿者的“延安根据地”志愿营地


十年志愿路六—— 志愿营地:启智志愿者的延安根据地


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后不久,我就发现志愿工作宣传不足,甚少人了解广州的志愿工作,而志愿者又缺少交流沟通。于是,我就想到了建立一个志愿者网络交流社区,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当时我最早上网的时候,最喜欢去一个叫做“互动”的社区留言版,当时只是一个简单的留言版,已经觉得互动性很强,刚发布的留言信息,大家马上就可以看到,觉得很方便。而我自己是一个内向,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人,于是就喜欢上了这种网络交流方式。再后来,认识了一些网友,经常上广天(gzsky.com)论坛,于是就下决心一定要建一个志愿者的交流论坛。但是,当时对技术一窍不通,未曾接触过网页制作,要建立一个网站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我有恒心坚持,有了目标,不断努力,自学网页制作,摸索论坛建设技术,域名注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论坛建立起来了,域名注册了,但网页怎样制作也不能入流,后来幸得二位网友(小鱼和丝丝)的帮忙,免费帮我们制作了网站网页,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为网站的东西建立起来了。当时想到参与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就注册了gzyoung.com的域名,取名为广州青年网,是为2001年。


当时建立了网站,要聚集人气还不容易,论坛冷冷清清,我只能发动身边的广大网友积极灌水,自己作为版主,逢贴必复,每天坚持发帖十数张。慢慢,广青网的人气上来了,大家因为这里的大家庭气氛,喜欢上广青网了,甚至其它志愿组别也经常上广青网交流。

当年老一辈的广青网网友,我想不会忘记华灵子的唠叨;好少情感文章的文采;生命缘大侠的挑衅;瞬紫的柔情。当时,很多人都说,广青网上藏龙卧虎,我想这样的说法一点不为过。

但后来,当网络技术越发达,网络社区的人情味也越淡薄。当每一个都用QQMSN、博客、邮箱代表自己的时候,就彷佛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一个家,于是广场上纵使人来人往,来去匆匆,却少了问候和交流。现在的广青网沦为了一种工具,网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工具,发布公共信息,张贴活动图片,却少了一种感情的维系。而我们却再无法找回当初那种“一天不上广青网,就浑身难受”的感觉。


网络科技带来的进步是无法阻止的,有些感受,有些感情,只能回味。无论怎样变化,广青网当时可以算是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性的志愿者网站,引起了很多后来者的关注和学习。当时的广青网可以媲美革命时期的延安圣地,广青网在当时以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引发着众多热血青年奔向志愿事业,开启志愿服务的人生之路。


敬请关注下一篇: 以老带新,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十年志愿路七 以老带新,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通过互联网络的平台,志愿者在论坛上分享感受,发布志愿活动信息,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多人知晓,并乐于参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加入的志愿者如何尽快地融入启智这个大家庭,如何更快地投入志愿服务。

没有成文的制度,没有书籍的指引。我能看到,能想到的只是:我们只有满腔热情的志愿者。只有在这些志愿者的热情未燃烧而尽之前,他们就可以继续点燃下一个志愿者的热情,点燃更多志愿者的热情。为此,我想,让有经验的志愿者成为带头人,鼓励引导新加入的志愿者,继续前赴后继地推动志愿事业,才能使我们的志愿事业滚雪球般壮大。

于是,启智队推出了届长制度,在每月的志愿者招募会上让新志愿者认识届长,相互自我介绍。届长平时与届员保持联系,引导新志愿者参加活动,组织届员活动,并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志愿者。

9293年的时候,启智队一个月的志愿者只有20来人,一个届长维系整个届届员,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后来随着启智队员的增多,一个月一名届长已经力不从心了,不能应付众多志愿者的咨询和组织届活动。于是,届长就慢慢增加到每月三个、四个。再发展就分为上半月届长、下半月届长,每月的届长达到了八至十人之多。


届长不仅是一个职务,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届的志愿者数百人之多,能否让届员积极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减少流失率,届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届长其实也是一份志愿工作,很多志愿者,也是凭着一颗火热的心投入到届长工作当中,因此出现了很多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届长志愿者。届长制度也是一个锻炼志愿者的平台,很多志愿者通过担任届长,自己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慢慢成为志愿者骨干、服务点负责志愿者。当然,也有个别志愿者成为届长后,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使到整届的志愿者热情下降,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只要在挑选届长的时候多加考察,便可避免。

届长制度开创了启智志愿管理模式的以老带新、薪火相传模式。随后的服务点服务模式、兴趣小组活动模式,也相继采用了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


在一根火柴燃烧而尽之前,点燃下一根火柴,点燃更多的火柴,让更多的火柴抱团燃烧,发出熊熊的火和热,燃亮自己,温暖他人。


十年志愿路八 地王广场,启智队的最早基地


   启智服务总队届长以老带新模式的推动,增强了志愿者的凝聚力,服务项目也焕发了生机。在启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志愿资源的需求也原来越强烈了。把工作会议地点继续设在麦当劳,总是不是那么合适的。为此,我在想,能不能通过志愿者的人脉关系,寻找更多的资源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志愿者认识了一班香港“苗圃行动”的义工朋友,他们每年都会开展“行路上广州”为内地失学儿童筹款的志愿活动。而当中一名叫林东的义工,恰好是为地王广场推广公司的负责人,当年地王广场新开张,人流比较少,特别是负三层,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到负三层。在这种情况下,林东曾经设想把负三层以比较低廉的租金发展成为广州ngo组织的办公基地,而“苗圃行动”就是第一个进驻地王广场负三层的志愿组织。


当我去到地王广场和林东洽谈的时候,马上被他的设想吸引了,一个铺位15平方左右,虽然不大,但如果摆下一张办公桌,还挺像一个似模似样的办公室的。而且林东答应免去我们的铺租,只收管理费。于是,我们便要了两个铺位,32403260一个办公,一个作为仓库堆放物资,每月租金只是三百多元。


市民捐赠的物资,服务项目的工作会议,都可以在这里开展,由于地王广场交通方便,设置一些大型的活动,如每年一次的关怀露宿者活动,都可以在这里开展。

当然,以这么低的价格可以使用这样的场地,也要承担起为地王广场吸引人气的义务。地王广场管理方常常希望我们在他们的中心舞台开展一些活动,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地王广场。

当时青年志愿者协会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招募会员,在一次场地无法落实之时,我们便移师在地王广场进行招募工作,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了启智服务总队的招募场地。

那时候,在地王广场的3240,启智队的15平米基地,最多只能容纳30-40人,那时候做招募会员,一天可能要连续做6场。想起那时候的情景:一间15平方米的小小室内,挤满了40多个充满志愿热情的人,在聆听我对启智服务总队的介绍……


后来,地王广场更换了管理公司,林东也另谋发展,因为商业发展的需要,地王广场要把负三层全部变成商业用途,毫不客气地对启智队下了逐客令,并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搬走。于是,启智队只能寻觅另外的落脚点,最终找到芳村的工作室。

再后来,启智队在天汇城建立的爱心点,租用的铺位,也与地王广场相似,但幸好的是,启智队的主要基地在芳村工作室,变动对启智队的影响不大。

自此以后,我就不再踏入地王广场一步。

敬请关注下一篇: 十年志愿路(9youth.name,志愿文化传播的开始


十年志愿路十  时数登记,一步一个脚印
当启智服务总队的志愿者人数和服务时数不断增加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怎样对志愿者服务行为认可的问题了,甚至细到对志愿者每一次志愿行为的认可。这时候,我想到需要对志愿者每一次志愿行为进行记录,并进行小时量化。

启智队早期的服务主要以家庭探访为主,大型活动为辅。那时候每一个探访家庭都有一本记录本。每一次探访,带队人就要求服务对象罗出记录本,志愿者就会把志愿服务的人数,姓名登记在上,再描述帮扶对象的近况,以便下一次到来的志愿者比较快地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


但随着越来越多服务项目的开展,每次活动人数也不断增加,这样的集中登记形式已经是显然不符合发展的需求。于是,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每一位志愿者自行登记服务时间,负责人审核确定的模式。而且为了调动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还设计了根据服务时数作为衡量标准的星级会员时数,以50小时和100小时作为一个递进阶段,50小时是一星级会员,100小时是二星级会员,200小时是三星级会员,依此类推……我们还请平面设计的志愿者设计了一套星级会员胸卡和普通会员卡。志愿者报名后就发给普通卡,每次服务之后就在卡的背面进行登记。达到了50小时就剪角换星级卡。换星级卡后就不用手工登记,而是自行上网在论坛上进行登记。网上登记的时数也无须审核,我相信网络的公开透明,每一位浏览的志愿者就是最好的审核者,而且我也想不到登记者有什么造假的理由。这只是一个心路历程的记录,记录者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炫耀。所以我想不到造假的理由。


这样的一个基本制度,对随后的启智队发展和会员凝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志愿者没有这个习惯,也不太认同服务时数的登记,认为做好事就应该不留痕迹,但在启智总队的坚持执行和宣贯下,大家也慢慢认可了这种制度。其实这种观念的冲突究其成因还是志愿文化未普及的原因。

有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小故事: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也有这样一个西方国家的《施恩图报》小故事,讲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克里斯托拾金不昧不留名的故事。后来让该镇大费周折,终于找到他,目的就是奖励杨立同学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杨大惑不解:“既然自己都已经离开,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吗?如果不找的话,岂不是替失主省下了这笔钱吗?”,杨立的做法被德国人视为“东方式思维”,他们认为:“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


很多人可能认为志愿服务应该是去功利性的,不应该用奖励来引导志愿服务。但如果没有任何鼓励措施,志愿行为只能是一部分高觉悟人士的行为,不利普及。如果有统一的鼓励标准,会促进更多的人坚持这一行为。我想志愿服务应该平民化、普及化和大众化。

当然,推行这样的工作需要建立在以恶搞志愿组织有大量志愿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志愿服务时数登记是体现志愿组织对每一个志愿者志愿行为的肯定。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服务时数登记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如果一个志愿者觉得不需要组织的肯定,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登记服务时数。志愿服务时数的作用,仅此而已,如果因志愿时数而衍生出其他的东西,如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时数折算、年度志愿时数审核,我想则大不可必。

志愿时数只是随志愿服务而产生的一件副产品。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志愿服务时数只是几个冰冷的数字,一个志愿者是否优秀,服务时数只能作为参考的依据。志愿服务时数最真实的本质,只是志愿行为的真实记录者。在启智总队的志愿服务档案资料中,珍藏着启智队第一批换取星级会员卡的原始时数记录卡。我想,它是一个见证者,见证着一个志愿者的志愿行为,而这份原始,这份记录,才是最珍贵的!


敬请关注下一篇: 十年志愿路(11)媒体宣传,水火相伴


十年志愿路十一  媒体宣传,水火相伴


   志愿工作的开展,如果有媒体配合宣传,不但可以让更多市民了解志愿服务,更可以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媒体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06年以前的志愿服务,媒体较少关注和报道。但是政府部门对志愿工作并不重视,社会上也缺乏公益志愿文化,媒体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自然较低。那时候接触的媒体记者,一方面对普通志愿服务不敢兴趣,另一方面却不断打听一些要读者掉眼泪的感人故事,并不断加工,出来的故事情节和事实大相径异。


有时候我会很愤怒,这样加工塑造出来的“英雄”任务,对老百姓了解志愿服务有何帮助,有多少老百姓愿意做这样的“英雄”人物参加志愿服务呢?这不是传播志愿文化,这是对志愿文化的糟蹋。

当然也有不少真心宣传志愿服务的记者媒体朋友,与他们深入沟通之后,出来的报道也是非常准确和客观的。这么多年来,媒体对我,对启智服务总队有过大大小小的报道非常的多,估计一年的报道有60-80篇左右。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我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后,广州日报头版对我的采访报道;南方都市报副刊对启智服务总队的整版报道;南方日报把我形容为在做比尔*盖茨做的事的报道;羊城晚报对启智队第一次关怀露宿者活动的采访报道;中国青年报共青试点对启智模式的半版报道;还有人民日报华南版对我的采访报道,对报道的内容并不深刻,深刻的是记者为我配上的漫画肖像,非常的神似,而画漫画的专家未见过我本人,仅凭我提供给记者的几张照片便描绘而成。


后来,信息时报的爱心档案栏目专版与我们长期合作,每周合作一个志愿者活动,信息时报进行报道,也开创了志愿组织与媒体合作的先河。

现在的媒体,加大了对志愿活动报道,也重视志愿服务的宣传,这与广州创建文明城市和经历过08年的雪灾、地震、奥运之后,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所提高有关。


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与媒体的接触和合作就如在走钢丝,必须要小心翼翼,充分利用好媒体的宣传效果,有助让志愿工作更快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关指靠媒体的宣传报道来传播志愿文化。所以,我们还要靠自身的网站、bbs、网络刊物、电子简报、志愿者的博客来传播志愿文化,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志愿文化,虽然草根,但真实,更有感染力。

十年志愿路十二   志愿活动拓展真诚赢得信任
       志愿组织的发展根本是人和项目,志愿人员的增多,志愿服务项目也要相应的增长,才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2005年开始,启智服务总队的志愿项目,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加十多个,每增加一个项目,背后凝聚了众多志愿者的心血和努力。一个个志愿项目,都是我们志愿者用真诚,慢慢和合作方建立信任,逐步巩固并发展起来的。


受环境、资源、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项目都可以顺利发展,当然也有中途夭折的项目,但总体来说,启智队的项目拓展成活率是相当的高.

海康服务点是一个志愿者朋友介绍促成的,在一个元旦的节日,我和海康的梁主任谈了很久。七彩虹欢乐营,是一个在仁爱帮忙的志愿者牵线,从开营那一天,我们就坚持下来了。

广州骄傲,只是我一刹那的奇想,但众多能坚持的志愿者成就了我的奇想。
患儿服务,最早是家长会的崔会长找到我,我记得那个下午,我陪家长会的几个创始人,开了一个下午的会议。
康寿老人院,是院长找到我们的网站,发邮件给我寻求协助,我上面洽谈促成的。金钟展能中心,我在他们的咖啡厅里喝着智障人士冲调的咖啡,和丁部长达成志愿服务开展的意向。逢源中心,中大的社工李sir与我们一拍即合,就开始了合作。


当然,还有很多项目是在志愿者骨干的帮忙下洽谈成功并开展的。如康泰老人院,是小狼回家的途中经过无意发现并联系开展服务的。还有萍姐、茉漓,为启智服务总队洽谈并开展了很多服务项目。

按正式的流程,志愿服务的开展,应该由合作双方(志愿组织和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无论对志愿者,还是对服务对象,都是一个保障。较为大型的项目,还可以进行挂牌意思,召开新闻发布会等等。


但作为一个草根志愿组织的启智队,没有过多的资源,只能一切从简,甚至绝大部分项目和合作机构只能是口头协议。但是,即使没有签订合作协议书,很多项目都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有很多项目开展已有三年、四年以上。

我想,和合作双方的相互信任,不是一纸合作协议可以建立起来的,用真诚的心,不但可以打动服务对象,也可以打动合作方。反而很多官方的志愿服务,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很强的声势。但过后却无声无色,销声匿迹,无法坚持下去。我想,这值得深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