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4988|回复: 0

心家园:让爱心的力量持续生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6 20: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但小莉和张小红看墙上孩子们写下的心愿


       心家园组织开展爱心活动

      但小莉(右三)和心家园成员在一起

  4月8日,成都天空飘着小雨,可对但小莉来说,这却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

  这一天,由但小莉和伙伴们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组建起来的志愿者爱心团队——心家园,被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民政局正式命名为“成都市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一家可以从事心理教育与援助、社区服务、培训教育、助学帮困等慈善工作的注册机构。

  “为了这一天,我们在灾区努力了三年。”但小莉感慨,这意味着,这个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本土爱心团队,拥有了正式的身份,“从今天起,它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本土爱心团队,拥有了正式的身份,“从今天起,它将释放更大的力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将为更多人筑一个‘心灵家园’。”

  人物名片
  但小莉: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成都市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跳到公益圈
  我不是在玩

  毛线外套、运动鞋、牛仔布挎包,头发束成马尾。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但小莉时,都会惊讶她的活力、干练。“想不到吧,在做志愿者之前,我都是成天穿着职业套装呢。”这个已经43岁的娇小女子,说话时语速很快,总带着清脆的笑声,极富亲和力。

  但小莉是乐山人,2000年全家定居成都后,她在一家国企做会计。或许是生性活泼,但小莉觉得“坐不住”。不久她就跳槽到成都一家合资企业,做企业西南片区的营销培训经理。但做销售太累,成天被销售数字包围,2007年底,但小莉在丈夫的支持下辞职了。“不过好在成天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让我擅长与人沟通了。”但小莉说,这份收获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2007年12月,成都某媒体成立了一个“义工联盟”,招募有爱心和热情的志愿者加入,但小莉立马报名。之后,凭借她的沟通力和亲和力,很快成为联盟的主要负责人。“从生意圈跳到公益圈,我不是在玩。”她成天带着队伍到贫困山区送物资,到敬老院做服务,“我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儿!”

  没想到,才做志愿者半年,巨大的考验就来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大家都急切盼着到灾区、到医院出一份力。一开始,在团市委的招募下,但小莉组织义工联盟成员到医院照顾伤员,以及接收、分发各地捐赠来的爱心物资。很快,她的手机号就在省内外的志愿者之间、QQ群里、网络论坛上传播开了,“到成都,找小莉!她会帮你找能做志愿者服务的地方。”

  就这样,但小莉每天要接、打四五十个电话,“半夜都有电话打来。”志愿者们的热情推动着她,让她不得不担负起了调度、联络的重任。每天,她马不停蹄地跑省医院、华西医院、成都儿童医院等接收地震伤员的医院,再把志愿者安排到不同的医院做护工。“要把这些如潮的爱心和分散的力量,发挥到最需要的地方,很不容易。”心家园成员、退伍军人张小红是但小莉的搭档,回忆起震后调派志愿者的难度,她十分感慨。但小莉有2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几百个志愿者的电话,全是当初通过联系她,到各大医院提供服务的人。

  张小红记得,有的志愿者有时因工作突然要离开,但小莉会二话不说,赶到医院接替对方通宵看护伤员。有的志愿者怀着一腔热忱从外省来川,离开时身无分文,但小莉会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车票,住旅馆。“很多人小莉都没见过,但她说,只要是来给四川提供帮助的,她都永远感谢。”

  努力找钱
  帮志愿者坚守灾区

  心家园团队的成立,是在2008年9月。那时,但小莉在她照顾的地震伤员中,认识了2岁女孩苏菲菲。来自绵竹的菲菲,在地震中左脚踝被砸得粉碎,由于失血太多,菲菲幸存下来后失去了左脚,还引发了脑萎缩,成了植物人。

  “菲菲常常是睁着大眼睛望着她的爸爸,不能说,不能笑。”但小莉很心疼这个孩子,她通过与外来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接触,为菲菲联系了北京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可需要帮助的不只菲菲,还有她的爸爸苏文图。”

  地震中,苏文图的妻子和大女儿都遇难了,若不是因为菲菲,这个汉子几乎扛不过去了。“他必须忍住伤痛,去工作,去为女儿的将来打拼。但埋在他心中的苦,接下来谁来帮他疏解?”小莉感叹,地震后,面临这样困境的家庭还有许多,单一的物质援助和心理援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志愿者走入学校,进入家庭,进入社区。

  2008年9月底,在复旦大学教授申荷永“心灵花园”团队的支持下,但小莉、张小红、肖峰等志愿者组建了成都本地第一支志愿者团队——“心家园·社工”,成员9人,但小莉任总干事。

  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肖峰,“5·12”特大地震后,他关闭了自己在攀枝花的心理诊所,以志愿者身份加入了彭州灾区的一线救援。救援结束后,他留在了彭州小鱼洞的板房区,为小鱼洞镇九年制学校的孩子担任心理健康教师。

  但小莉最初见到肖峰时,正是他“捉襟见肘”时。他已花光10多万元积蓄为孩子们买学习资料、建心理治疗室,自己则因营养不良肠胃犯病而住院。“我想坚持,我丢不下这些娃娃了。”肖峰的话让但小莉心里滚烫,她紧握着肖峰的手说:“有我们在,你要撑下去!你放手做,我们去‘找钱’。”
  但小莉想通过做公益项目来争取企业和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这样,就能给志愿者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帮助他们在灾区坚持下来。

  “心家园”争取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为一位上海的慈善企业家寻找受灾家庭的贫困孩子,为他们提供资助。但小莉他们花了2周时间在彭州的重灾区走访,最终确定了小鱼洞镇的13名贫困生成为资助对象。

  紧跟着是上海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发起、联想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的“四川地震灾区NGO实习生项目”,心家园通过作项目书,争取到社工专业的大学生来灾区实习,获得万元支持金。2009年初,但小莉为肖峰他们发出了第一笔生活费,每人800元。

  心灵之门
  让爱心力量生长

  2011年3月26日,桃花盛开的彭州磁峰镇,山尖还残留着皑皑白雪。经过2年多的发展,“心家园”已逐渐运作起来,先后在彭州小鱼洞镇、通济镇、磁峰镇的社区、学校建立了4个社工服务点,为灾区孩子们开展各项活动,为两三百名志愿者和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磁峰镇鹿鸣河畔社区,是地震后重建起来的新型安置社区。今年1月,通过与共青团彭州市委的合作,“心家园”争取到由NPI发起的公益项目:“金色阳光工程”。在鹿鸣河畔社区提供的免费场地里,NPI和 “心家园”建起“阳光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1万多户居民提供心理援助、文化服务等。这样的社区中心,在我省地震灾区共有6个。

  服务中心在一个幽静的四合院里,共设四个房间。有放着玩具、书籍的“快乐梦屋”,有放着心理治疗沙盘的“心灵驿站”,还有老人们可以下棋、聊天的“常青茶舍”。“手工屋”里,“心家园”招募来的甘肃社工吕小英正在教社区妇女学做丝网花。看到自己用彩色丝袜和钢丝做成的玫瑰、百合精美娇艳,一位妇女喜滋滋地说:“我们社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这些手工艺品游客肯定喜欢。”

  “社区建起来了,除了给老百姓们好的房子、环境,还应该给他们一个心灵的家园。”但小莉说,他们走访发现,在一些灾后重建的社区,以往分散居住的老百姓对一下集中居住的生活有些不适应,许多人很少出门,很少与别人交谈,“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快乐的环境。”

  服务中心刚成立时,第一天很多人来看热闹,第二天就冷清了。但小莉带着社工们去挨家挨户敲门,交谈,“来服务中心吧,来认识朋友。”渐渐地,孩子们来玩了,妇女们来坐在一起做花、聊天,服务中心成了社区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如今,在“快乐梦屋”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用画笔和小纸片写下的心愿,其中好几张上写着“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志愿者”……每每看到这些,但小莉总会湿了眼眶,对她来说,“这些真挚的童言,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对话

  记者:成立心家园的初衷是什么?

  但小莉:地震刚发生时,我们通过网络招募有专长的志愿者,但问题是:志愿者又能在灾区坚持多久呢?一周,半个月,一个月?当那股热潮慢慢退去,虽然仍有一些志愿者因为爱心、责任和信念留在一线,但他们的积蓄已经耗得差不多了,在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的时候,他们又怎能安心地帮助他人?我们本地必须有一个团队来为他们提供支撑,心家园是带着一种使命感而生的。

  记者:做志愿者团队以来,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但小莉:初创时我们因为没有合法身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只能依靠向爱心人士“化缘”和自筹资金来解决问题,甚至会遭到一些白眼。但其实做公益也如同做事业,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机制来产生持久的社会效应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做项目来保证团队的运作,要把出资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产生实效。只有做好一个项目,下一个出资人才会愿意把钱交给你来做事。

  记者:在社区、学校开展定点服务,能产生多大影响?

  但小莉: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是通过依托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项目,以促进社区的融合,满足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我们与政府、企业多方合作,摸索一个可持续工作模式,也是在为未来的灾后社区重建累积经验。

  记者:有了场地、经费,团队发展还有什么困难吗?

  但小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普遍流动性大,专业性不足,服务时间短,责任心不够,很多学生来灾区待上一两个月就离开了,没有形成持续性。这也说明我们省的社工服务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广泛的社工队伍。省内很多高校都开辟了社工专业,希望学校能与NGO们联合起来,为学生们提供服务的平台,也为NGO的发展注入更多血液。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孙琪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