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243|回复: 0

110706宁波梅汛备忘:喝彩 最大灾情&最小损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0 12: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如果搜索今年五六月份的网络热门词,“旱涝急转”一定名列其中。

  何为旱涝急转?顾名思义,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洪水入侵、涝水难以及时外排的一种自然现象。

  2011年4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94.5%地区先后遭受干旱,长江部分航道水位跌破15米枯水线,上千万亩禾苗枯萎;湖北1300座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329万人饮水困难;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较强降水,江西、湖南、贵州、浙江等地降下大到暴雨,导致出现旱涝急转,部分地区出现水灾。

  我们宁波是深受其害的城市之一。

  2011年的宁波梅汛期之“旱涝急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旱之盛、涝之大,为历史之最。

  据宁波市气候中心主任姚日升介绍,今年1月至5月,全大市平均降水221毫米,比常年少58%,是宁波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局部地区曾出现“严重干旱”;进入6月,大气环流改变,冷暖空气在我们宁波一带交汇,四次降雨,达到“暴雨”级,从6月1日至21日统计,全市平均降雨409毫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多两倍,为历史最高点。

  但同时,2011年旱涝急转带给宁波的损失和扰民影响,又是历史最小的。全市除农业受到一定损失外,群众生活、生产基本没受到大的影响,并确保了人员无伤亡、堤防水库海塘无险情,灾害导致的损失较小。

  一座城市经受历史上最大的“旱涝急转”灾情,损失和扰民影响能够减少到“历史最小”,我们不能不为之喝彩。取得这样的成绩,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这座城市在历经灾难后,经年努力,厚积薄发的结果。

  我们今天简单回顾和总结一些经验,难免挂一漏万,欢迎读者朋友来电来信补充。(陈雅珍)



  最大灾情&最小损失

  宁波梅汛备忘:喝彩

  撰文/陈雅珍 魏光华  胡 章 王洁瑾 朱彬彬

  气象 准确预报 有效预警

  历史镜头:1956年象山“八一”台风前夕,一个恶魔,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漩涡悄然生成,将对宁波象山带来巨大灾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气象卫星。没有一个人的目光,能够穿越象山湾,直达太平洋上马里安那群岛海域。

  2011年梅汛期之“旱涝急转”,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是我们决胜大自然的前提。6月1日至21日,宁波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信号5次、雷电预警信号4次,大雾预警信号1次。其中第4次暴雨预警信号为连续预警:14号上午、下午预警信号等级从蓝色跳跃升至橙色(一共4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15号早上连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晚上八点多才解除,为全市各级各部门防汛运筹帷幄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们宁波市气象台拥有9个气象观测站(其中国家基本站3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47个,测站平均水平分辨率15公里左右,在国内处于前列。

  宁波还拥有一台国内气象业务应用最先进的雷达——新一代多普雷达CINRD/SA;拥有浙江省首部风廓线雷达,投资达700多万元……

  我们宁波历史以来受台风的伤害太大,痛定思痛,气象部门对台风监控的软硬件建设十分重视。宁波气象部门的科研成果“台风路径集成预报研究”,客观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台风预报信息,对主要台风预报中心的台风路径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台风路径的集成预报,同时还可方便、快速制作我们宁波市气象台的台风路径预报图。这项成果已经在市、县(区)两级气象台站运行。

  水利 排拦并举 有容乃大

  历史镜头:1984年6月13日,受长江流域高空切边线低窝影响,全市各地骤降暴雨,市区北部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全市有20多处万方以上水库超过梅汛期控制水位,有61万多亩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内涝,并有四处水利工程被洪水严重冲刷。姚江大闸开启30孔抢潮排水,以减轻慈城、余姚丈亭和鄞西地区的内涝压力。

  2011年6月1日至21日,宁波降雨量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为降低河网水位,为城市排水提供条件,防止城区内涝,姚江大闸启闸27孔,候潮全力泄排洪水。姚江大闸、甬新闸等沿江闸门共排洪3亿多立方米,接近3座白溪水库总库容。

  宁波市防汛防旱指挥部2011年6月19日通报:前阶段降雨过程中,我市汛情总体平稳,山塘、水库和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均未接到险情报告。受降雨影响,姚江流域低洼地区部分城镇居民区、村庄和企业厂房等有不同程度的水淹,据初步统计,全市有43个乡镇、15.54万亩农作物受灾。

  数字对比可见,目前宁波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们宁波市大投入大建设水利工程,重点有两项:下排和上拦。

  我们宁波城市防洪工程范围进一步扩大,累计建成标准堤防100km;流域排涝工程逐步推进,甬新河全线建成,姚江东排工程、小浃江整治工程等一批流域排涝骨干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150km海塘及配套水闸的维修加固,沿海防潮能力进一步提高;小流域、屋顶山塘整治全面开展,完成小流域堤防100km。

  在提高“排”能力的同时,我们还提高了“拦”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全面建成周公宅水库、溪下水库、双溪口水库、西溪水库、力洋水库扩容和上张水库“一大五中”水源工程,慈溪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和引曹北线等境外引水工程也相继建成,重要水源及引水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供水能力5.3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拦水能力的同量提高。

  与此同时,完成16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屋顶山塘整治超过50座,恢复库容1亿方,相当于增加一个周公宅水库。

  因此,2011年梅汛期大涝,当历史同期最大雨量倾泻而下时,水库发挥了最大的调蓄作用,全市30座大中型水库拦洪3亿多立方米,蓄水率从最低时的44%提高到75.8%。

  供水 水源联调 城乡一体

  历史镜头:1967年,甬城酷暑大旱,宁波自来水供应紧张,宁波理发店挂出“理发不洗头”牌子,旅馆的口号则是“住宿不洗澡”。

  2006年7月10日,宁波历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引水工程建成投产,每天向宁波引入60万吨的优质水库水,从根本上提高了宁波居民的饮水条件。

  近五年,我们宁波又完成了东钱湖水厂、毛家坪水厂工程建设,完成了皎口(周公宅)水库引水工程、黄坛水库与白溪水库引水管道连接工程、江北优化供水工程,并实施梅林水厂功能置换,使宁波居民告别饮用河网水的历史。鄞州新城区管网的割接,又让15万居民用上了优质水库水。

  2011年1月至5月,我们遭遇“历史同期降水量最低”之旱时,水库河网蓄水严重不足,部分山区山塘、河道干涸;区域、水库之间蓄水不平衡,城乡蓄、供矛盾突出;农业水源紧缺。

  情况紧急到这种程度,市民是不是仍然没有感觉到供水紧张?除了近年来我市供水工程建设成就有力地保障了城市供水外,有两项工程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项是跨流域、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体系。自2000年以来,我市相继实施了慈溪向余姚梁辉水库引水工程、宁波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象山(白溪)引水工程等项目。同时还实施了慈溪向绍兴汤浦水库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这些跨区域(流域)及境外引调水工程的实施,有效保障了缺水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样,在河道环境用水方面,通过实施姚江—鄞西—鄞东南引水工程,实现区域河道水资源的互济共享,促进河道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改善。

  同时,我市还把水库与水库联合起来,提高原水供应能力,包括白溪、西溪、黄坛水库联调系统,周公宅和皎口水库联调系统。原先,皎口水库每天供往城区的原水只有20多万吨,自从与周公宅水库联调,供水能力已经超过50万吨。另外,正在建设中的新昌钦寸水库也将与我市的亭下水库联调,保证供给城区充足的水量。今年,就是针对白溪水库、横山水库蓄水明显下降的情况,应急调用宁海西溪—黄坛水库水源,增加供水量,确保了城区用水需求。

  第二项是自2005年起启动的“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全市已累计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近200万,并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2011年1月至5月大旱来临时,宁波自来水最高日供水突破116万吨,宁波自来水总公司仍充满信心应对,因为原水供应、制水能力充裕有保障,这让同时承受“旱涝急转”灾害的其他城市十分羡慕。

  排水 智能先行 超前备战

  历史镜头:1984年6月13日的一场大雨,市区7条道路、200余户居民住宅不同程度进了水,积水最深为50cm,至中午,大部分地区积水仍保持在40cm左右。

  这里说的排水,特指城市排水。

  我们宁波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主城区建设同步开展,其主要工程是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系统建设。2002年,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成立,宁波城市排水从此走上专业化、规范化道路。

  宁波市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是普遍抗“一年一遇”,机场、火车站、广场等重点地段抗“三年一遇”。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城市排水管道和设施已经覆盖建成区,可以承受27-33毫米/每小时或100毫米/24小时的降雨。

  如果单单依靠这些硬件,我们宁波的城市排水系统还不足以抵抗今年梅汛期之“涝”。今年的城市排水,赢在一个“快”字上。

  首先是新增和扩大的智能化设施应用,提高了瞬时应变能力。

  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的远程监控系统对全市立交桥下低洼地段实行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积水,立即组织排放;对全市沿江排水口阀门实行电气化操控,原来需要人工实地打开的阀门,现在实行电动操作。下一步还将实施自动化远程操控,只需在中央控制室拨动开关就能即时打开,为排水赢得时间。

  其次是全市抢险人员严阵以待,汛情一出,全力排险。

  2011年梅汛期间,全市排水单位派人带着强排设施在易积水处蹲点守侯,发现问题马上强排。海曙区出动15人次抢险,安排5台排水泵进行强排,启动强排点5处;江东区出动27人次抢险,安排16台排水泵,对重点低洼小区进行强排。

  今年还有一个新成员加盟城市排水工作——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购置的两辆“车载移动抽水泵”投入运行,一亮相就显示出不凡身手:每小时抽水600立方米。当监控发现甬江大桥下有积水时,“移动泵车”即时出动,半小时就把积水抽干净了。


  新闻内存

  “旱涝急转”不能忘却之痛

  宁波是比较容易生成“旱涝急转”自然现象的城市,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宁波有过几次因“旱涝急转”造成的自然灾害,有些甚至造成了巨大灾难,成为不能忘记的黑色记忆。

  1956年,象山“八一”台风

  到目前为止,发生在1956年的象山“八一”台风,仍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宁波遭受的最大的自然灾害。这一次的灾害,“旱涝急转”特征特别明显。

  这一年,宁波入梅提早了半个月,出梅又提前了20天,这是不多见的。从6月中旬开始,象山进入了酷暑期,干旱高温的天气持续了一个半月,河塘干涸、稻田干裂。到7月下旬,象山全县受旱面积达到178349亩。

  1956年7月30日,象山县委接到浙江省委的通知,把抗旱保丰收改为抗台保丰收。

  1956年8月1日午夜,建国以来风力最强、破坏力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最恶名昭著的一次台风——“八一”台风,不幸在象山县登陆,近中心最大平均风速达到70米/秒、瞬间风速90米/秒。飓风掀起的巨浪高达10余米,排山倒海,越过门前涂堤坝,吞噬了象山整个南庄平原。

  最大风速每秒70米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按国际公认的蒲福氏风力等级表计算,最大风速每秒32.6米就是12级台风,可以在海上刮起16米以上的巨浪骇涛;每秒70米,台风应为19级以上;每秒90米,相当于23级(目前我国气象部门风力定义中最大只有17级)。

  这次台风造成全省4925人死亡,其中象山县死亡人数达3402人,241户绝户……

  1988年,宁海“7.30”洪荒劫

  1988年7月30日,在宁海县志上,记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惨痛一页:百年未遇的暴雨、山洪使县城及水车、越溪、城郊等八个乡严重受淹,13.5万亩良田被毁,2500余间房屋被冲塌,死亡167人,下落不明2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之巨。

  1988年7月,宁波大旱,宁海更是干旱的重灾区。当时黄坛水库库容量已减至设计库容量的十分之一,坝底通往渠道及水电站的圆洞已完全可见。

  1988年7月29日,气象部门发现了一片云团——“东风波低压云团”!据说,这种云团引起的降水量不会超过100毫米。

  宁波人深知“旱既久,涝必烈”的规律,深知干旱与洪荒只隔一步之遥,没有被“100毫米”蒙蔽,早就做好了防汛的准备。但时,这次大自然带来的灾难远远超过了这座城市的抗灾能力,暴雨竟然是“百年一遇”的倾泻,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灾难发生。

  黄坛水库出纳员临时担当起“量雨”的职责,她15次倾倒量雨筒,记录下了令人咋舌的降雨量。30日凌晨5时50分,水库水位升至设计高度96.20米,水利局潘副局长急了,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雨幕。

  瞬时,宁海经历了“洪荒劫”。

  1988年8月1日的《宁波日报》第一版,打出《团结奋斗 抗洪救灾 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主标题,报道全市各级党政干部奔赴第一线抗洪救灾、全市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援灾区、驻甬部队官兵昼夜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1997年,“风、雨、潮”三碰头

  1997年五六月份,宁波旱情非常严重,全市梅汛期雨量不足以解除旱情。在抗旱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宁波一如既往,严密关注“汛情”,全市开工8657处大小水利工程,台汛期前已经完成7880处,50万只抢险草包储备任务已超额完成。宁波严阵以待。

  1997年第11号台风于8月18日晚9时30分在温岭市石塘镇登陆,这次台风强度大,范围广,再加上农历七月半天文高潮位,“风、雨、潮”三碰头,给我市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全市受损乡镇114个,村3557个,均占乡镇、村总数的60%以上,成灾人数181.5万人,紧急转移29.3万人,房屋损坏11.49万间,农作物受淹19.8万公顷,有2525家工厂企业停产,1916家企业部分停产。损坏公路路基48.5公里,损坏堤防429.7公里,堤防决口2274处,计79.2公里。

  江北区的白沙、中马、孔浦等街道沿江地段大面积进水,有的居民家中水深没膝,一些老房子出现险情,有63户进行了搬迁。

  (陈雅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