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515|回复: 0

微公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2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公益(weigongyi)的由来

  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从1889年钢铁大王卡耐基发表《财富的福音》以来,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所谓公益、慈善只是财富在“社会团体”内的再分配。所以,我们一边指责富豪们捐钱太少,一边自己照样与公益“绝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个平民的草根公益应运而生,它就是“微公益”。

  微公益的理念

  微公益(weigongyi)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联想在7月开始的微公益大赛上对微公益的理念有三个阐述:1、联想鼓励大家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把爱心付诸行动;2、联想鼓励大家借助微博这样创新的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公益;3、微公益贵在行动,贵在人人参与,联想鼎力支持微公益实干者,让他们的公益行动更有力量。

  微公益的渠道

  国外的微公益(weigongyi)网站有FreeRice等,目前从事微公益的渠道在国内还并不是很多 ,主要有茶缸儿等。虽说走进公益创业的时代,但别以为戴上公益的帽子,靠着人民群众的一点“恻隐之心”,就能让你的组织持续运转!如果你的模式不够吸引力,照样没人为你埋单!所以如何能将微公益与可持续发展中寻求切合点至关重要。

  微公益(weigongyi)的本质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家产生公益意识,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这样才能起到公益所追求的“公众付出、公众受益”的效果。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公益活动的同时,应该更注意提醒大家关注公益的本质,建立公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生活处处皆公益。微公益的利他性  微公益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关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如乡村门户网站的建设,让城乡共享信息,共创幸福生活;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参与宣传物种保护的知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遍布世界;关注教育,如向边远山区捐书,让每个人共享教育权利,让知识改变命运;关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大家共建和谐社区,让欢笑洒满人间。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然而,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专栏作家张兵武在新作《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中指出:“新公益时代更注重参与、执行,为每个人创造参与公益的‘方便法门’”。正如作家张兵武所说,常见的企业公益行为已经逐步走向社会公益,而社会公益也已经渐渐深入民心。在这些优秀企业的带动下,千千万万的网民成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主体。也只有当人人都参与到微公益活动当中,公益的力量才得以最大化。

  在“微公益*爱心助学”微群中,加多宝集团组织的“一堂课”支教的公益活动就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响应。在加多宝的带动下,参与微博活动的网民便成了践行公益的主体。已经有很多支教志愿者在“微公益*爱心助学”微群中分享自己支教的照片:革命老区孩子们一张张稚气的面孔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支教志愿者们在那儿晒得黝黑,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加宝集团发起的这项公益活动,不仅仅践行着“人人公益、全民助学”的理念,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践行公益助学当中,同时也丰富着这些大学生的人生体验,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公益的种子。

  公益助学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我们已经进入全民公益的新时代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行公益活动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捐出多少钱,也许就是微博中的140个字,也许就是一个评论转发,爱心就将在你我心中流淌,公益就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流动与传播将永不直歇,一直流传下去。十大公益关键词——微公益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1]

  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对比

  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