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5067|回复: 0

新京报:养老院,谁都可能走进“这种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1 1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初,刚着手做这个题目时,台湾男子丁祖伋“花布抱母”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

  同一时间,我迈入北京一些养老院的大门,开始倾听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中老人们的故事。原本印象中颐养天年的景象被眼前的现实取代——佝偻的身影、迟缓的脚步、木然的表情,甚至是走廊里不时传出的老人的喊叫,以及尚未回温的空气中凝结的不好的气味。

  衰老的气息是压迫人的,年轻的躯体尚觉不适,无法想象那些身处其中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老人们的真实心境。

  起初和老人说话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不适应,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漫长的一生,仿佛三言两语就能打发完。

  其中有次对话印象很深,一个在养老院住了三年多的奶奶,说她特别不喜欢志愿者。因为每次来演节目、结对子,热热闹闹的一天,“之后很少会再来。”

  住养老院时间较长的老人,都不太容易相信人。

  但他们相信命。也是刚才提到的奶奶,一直强调自己肯定是上辈子做了孽,“不然不会来这种地方”。

  觉得自己上辈子做孽的还有护工们,三月中的一天,海淀某敬老院内的一名护工下了夜班后,仰面躺在自己的矮床上,长吐一口气说道:我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孽?

  护工姓李,47岁,有个正上大学的女儿。值夜班的这天夜里,有个老人闹了一个晚上,李一夜没睡。在这个当时有116人的养老院中,值夜班的护工只有5人。

  下午六点半夜班开始,先是喂饭,之后是给老人洗漱,接着分别在8点、10点、12点、凌晨两点查房。查房需要写一个查房日志,困扰李的不是辛苦,而是她不认字。

  李负责照料的老人中有一个老先生,书法和字画贴满了不到20平米的房间,一次李去查房,老先生正在练字,李随口说“写得真好”,但老先生停住笔,昂起头说“你懂什么?”

  养老院中那些来自农村、当过兵或者同样不怎么认字的老人和护工的交流更多一些。但也只限于“今天吃得好不好”之类的寒暄。

  剩下的时间,两个群体虽不时交叉,但在精神上却似乎永远平行。

  这不是一个养老院的表情,而是整个养老行业的群像。跳出情绪去观摩这个行业,我期待前文奶奶口中的“这种地方”,会在之后有所改变。

  报道推出后,开始有读者单方面责难养老院。老实说,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整个调查期间,我没有碰到一个“恶人”,不可谓护工不用心,不可谓养老院不尽力。

  他们无力承担的,是亲情的抚慰;他们无力解决的,是制度的缺失。养老,从来都不只是养老机构自己的事。

  一个在养老院工作两年多的医生跟我说,在衰老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之前的人生如何丰富,最终都要迎接生命法则最后的考题。

  老人们是无力做完这个题目的。而与之有关的伦理秩序、行业准则、实施规范,需要家人、社会、养老机构和政府部门,更加细致深入地考量这个群体的真实需求——

  老人们是不是一定要走入“这种地方”?

  “这种地方”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这种地方”最应该收纳哪个群体?

  如何让在“这种地方”走完最后一程的老人,不那么压抑、苦闷和没有尊严?

  (作者为新京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发表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

   (转自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