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5831|回复: 0

[公益人物] 王琛:中国最“阳光”的公益大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5 21: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小题大作”网站,点击“为此项目答题”,就会跳出一个问题,如坦克的发明者的职业是?有炊事员、炮手、司机、记者四个答案供你选择。如果你回答的是“记者”,那么恭喜你献出了一份自己的爱心。如果答错了,没关系,你可以接着回答下一道题,包含生活小常识、生物、商业、历史等八大类试题的海量题库,你总有能答对的时候。

  是的,你已经不自觉地在答题过程中随手做了公益,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小题大作”网站最近的一个项目叫“一人‘一个鸡蛋’”,所有在线用户累计答对30道题,就会有企业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出能购买一个鸡蛋的钱。

  这事儿听起来很有趣是不是?会不会有想要告诉朋友的冲动呢?这一点,“贴心”的“小题大作”网站的设计者早就替你想好了,用户只要点击该网站的分享按钮,就能邀请好友一起分享答题的乐趣,共同支持公益事业。以一种轻松、透明、亲切的方式推广人人都可以做公益的微公益理念,是“小题大作”四位年轻的大学生创始人的初衷。

  公益就要“小题大作”

  对王琛的第一印象,是他微博头像那张笑容灿烂的脸。有些人,会因为心中有梦想,而双目有神面上发光。王琛就是那种人。5月才满23岁的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刚回国半年多。在那之前,他拒绝了一份年薪百万的投行offer,决心回国做公益。跟他一起做出休学决定的,还有和他同校的孙博文、白浩天和香港大学的黄海。他们现在的身份,是中国第一个趣味性公益问答网站——“小题大作”网站的创始人。

  2011年8月31日,王琛在某社交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休学,新生活》的日志,宣布了他和其他几个伙伴决定休学做公益的消息。这篇讲述公益梦想的日志,似乎成了大学生的励志帖。截止目前,这篇日志被浏览22229次,评论446条,分享3520次。

  其实在休学前,王琛他们也一直都在做公益,只不过是在繁忙的课业中挤出时间来兼职做。休学后,四个人在北京海淀区租了一套房子,全职做公益。他们回来的时候,“郭美美”事件的阴影尚未平息,“免费午餐”开创的微公益模式正在国内蓬勃兴起,风靡全球的“免费大米”游戏正酝酿推出中文版……

  这样的大环境让他们感觉到,中国公益的主体正从传统的慈善团体和有钱人转向社会大众,转向每一个“你”和“我”,而“微公益”的含义便是力所能及,人人参与。王琛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可以选择以公益的方式去生活。”

  在探索可行的公益项目时,王琛他们发现,中文版的“免费大米”似乎不接地气,“免费大米题目是英语,答案也是英语,用户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尽管可以在线翻译,但始终还是不适用于普通大众。”创办一个中文答题网站,号召大家随手做公益的想法就此萌生。

  确定了网站题目全部为单选题,分为生活小常识、生物、商业、历史、体育、天文地理、艺术、娱乐八类之后,四人分成了两个小组,孙博文、白浩天和黄海负责技术,主要做题库搜集及网站建设;王琛负责外联,外出寻找捐资的企业和受助的项目方。两个小组的工作都不是那么顺利,技术队的人四处求教,方才完成了网站的大致架构;而外联的王琛,则在不断的希望与绝望之间,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带着“小题大作”的想法,试图说服企业提供捐助资金。

  第一个答应王琛的是NGO组织“多背一公斤”的创始人安猪,2011年10月28日,“小题大作”正式上线。866名用户答题后,“多背一公斤”向“立人乡村图书馆”捐出了16 个价值100元的1KG盒子 。随后,4622名用户答题完毕,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向“百万森林”项目捐献了1576棵沙棘树;1258名用户成功答题,爱浪音响向石下希望小学捐赠了254套新桌椅……

  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创新公益机制:用户每答对一定数量的趣味百科问题,就能使公益项目得到相应数额的物资捐助。捐赠物资不经过小题大作团队,直接由企业捐助方捐给项目。网站还建立了相应的反馈机制,使用户可以及时、全面、透明地了解公益项目的执行情况。王琛他们最希望的是,在“小题大作”上,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快乐轻松地为公益出一份力。相比休学后“小题大作”的全职公益故事,他们的兼职公益故事,同样精彩。

  大学才开始做公益的“后进生”

  王琛坦言,自己是2008年去美国上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公益活动的,“那时候跟同学一起,每周末都去做义工。我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为一个先天缺陷的儿童捐款的长跑活动,由一个基金会举办,需要工作人员布置场地,我就跟同学去帮忙布置现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活动中不仅有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老人,有很多大人背着他们的小孩参与这样一个长跑的活动。活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给我的触动很深,因为这是一种全民参加的感觉,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不是特别神圣,不是特别崇高,但是结合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东西。”

  王琛说,美国的同学完全无法理解他当时的震撼,“在美国人眼中,那就是一种习惯,伴随他们成长的经历,所以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植入内心的精神,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是一个习惯。”从那时起,王琛就常常在心里想,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把做公益当成生活中的习惯呢?

  2009年暑假,他回到中国,跟随一个叫PEER的支教组织去陕西彬县支教。他们在彬县教学质量最好的高中给高一学生开展了为期3个星期的夏令营,主要给学生们教英语,同时组织一些团队活动。王琛说一开始见到他们的时候,他说要选一个队长,请大家举手报名,所有的孩子都在瞬间低下了头,“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孩子自信心是比较缺乏的。那是个贫困县,这所最好的高中条件还是不好,孩子们平常没接受过心理素质培训。”

  在一次讨论课上,王琛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大家辩论“范跑跑”的话题,一组支持“范跑跑”,一组不支持。一开始孩子们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没有清晰的论证,但随着辩论不断展开,双方的观点就越来越犀利。那次辩论赛让王琛觉得,支教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无私的奉献去感染他人,是一种心态的转变。

  支教改变的不只是那些孩子。在彬县待的那3个星期,王琛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吃仅能果腹的饭菜,过着缺水的日子。在那里,他开始思考那些孩子的未来。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考上大学。即使考上了大学,又未必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改变家庭的生存环境。他在日志里写: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北京三里屯的纸醉金迷和广州天河城的繁华兴盛,那不是中国。

  在美国的震撼和在彬县的触动,让王琛觉得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VJoin是we join

  参加完PEER的活动后,他便萌生出一个想法,想用技术手段做一个类似于Facebook,可以搜索公益活动,可以关注NGO动态,可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网络平台。“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发现美国的志愿系统很完善。大学生们可以在网上方便地找到志愿信息从而去参加活动。回想起国内,我也知道有许多同龄人希望加入服务社会的行列中去帮助别人,但是我们没有完善的志愿服务网络。”王琛说,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大学生有做公益的热情,“他们也很有社会责任感,只是没有渠道,所以我就想做一个网站,提供这个平台。”

  他希望把网站打造成一个结合信息引擎、社交网络和管理工具的互动交流平台,推广公益理念,改善公益氛围,因此把这个网站取名为VJoin,即volunteer join,谐音we join,中文译为同益网,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意思。

  由于当时人在美国,所以他们一开始把美国作为总部,高校众多的北京作为国内分部,连接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共同参与公益。为了做成这件事,不懂技术的王琛不得不四处拜托懂技术的朋友帮忙做网站,一遍遍劝说中国和美国的同学加入VJoin,还在各大社交网站发帖招人。孙博文、白浩天、黄海等人,就是在那时加入VJoin,成为技术队成员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开始执行后,王琛他们才发现,困难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尽管在正式启动之前,他们已经认真地筹备了快3个月,可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人员、技术、资金,每一样都让他们头痛不已。此外,他们还有繁重的学业必须完成——像王琛,学的是应用数学和运筹管理科学双专业。有些成员后来迫于学业的压力不得不退出VJoin,但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

  起步的日子总是艰难的,技术部门每个周末都加班加点工作,而在国内的团队也相继开始制定工作计划,北京之外,他们还决定在广州和杭州开展活动。VJoin初期做了一些增加关注度的尝试,如:四处寻访高校学生领袖,让他们商谈做大学生公益的想法,或找自己以前的同学来合作;承办全球社会创业大赛(Global Social Venture Competition)中国华南赛区的比赛;在杭州请公益嘉宾分享公益心得;建立社会公益的论坛等。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之后,2009年底,VJoin同益网的初步框架基本建成。包括王琛在内的国外留学生和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地高校的线下团队通过同益网联合起来,开始共同实现他们的公益梦想。

  VJoin的理想与现实

  在挫折与希望之间,王琛和他的团队最终把VJoin从一个脑子里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在北京,他们邀请到“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到中国政法大学做公益讲座;在广州,他们策划了“中山大学暑期公益项目宣传周”;在上海,他们举办了高校地震灾区明信片义卖等活动。国内外合作做公益的桥梁,就这样通过VJoin搭建起来。

  一开始,王琛是想通过VJoin解决公益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让资金、项目、人力彼此联通。但在他后来的构想里,网站只是VJoin的一部分,VJoin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希望在各大高校里,能有一批人,或者是一个社团,专门来负责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推广。“因为很多公益机构、志愿服务点,都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人力物力,去做这方面的计划,这需要大学生的主动。”

  在VJoin同益网上,大学生们每天都在分享关于公益的见闻和体会。而VJoin成员以及参与VJoin项目的青年人,通过VJoin零距离理解公益产业的环境、现状和趋势,同时学习公益组织的项目运营方法。

  作为团队的创始人,王琛、孙博文、白浩天、黄海等人会经常通过世界咖啡屋(世界咖啡屋是指围绕一个相关问题有意图地建造一个实时的网上会议,通过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的共性的过程)的形式跟成员聊天,解决做公益途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同时,他们也会定时地在网站上发布一些文字,记下他们对VJoin、对公益的思考。他们希望的是,在这样一种分享与学习的机制之中,年轻人不仅能被激发不断思考,还能把思考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成为更好的公民。

  事实上,关于解决公益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最初目标并没有实现,VJoin线下远比线上成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VJoin不仅在北京、杭州、 广州三地建立了稳定的团队,还拥有了总数超过80 人的固定成员,同时,还和数十个高校社团与公益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王琛经常参加公益论坛,也经常被各大高校的学生请去做演讲。从决定做VJoin,到“小题大作”在摸索中逐步前进,王琛的公益之路,已经走了快3年。一个认识他的朋友说:“两年多过去了,他的笃定和热情依然没变。我相信,这样的理想主义实践者一定会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一些什么。在这个功利性价值观泛滥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有这样想法的人,让我们放慢凌乱的步伐,想得更高,看得更远。”

  但王琛从来都不是一个盲目的人。在休学之前,他尝试了申请所有商科背景的工作,并在暑期实习之后拿到了投资银行的return offer(录取通知)。他用这份经历证明了自己其实是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同时也化解了父母的担心。拒掉offer正式休学做公益的时候,王琛在跟父母交流的过程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相信,现在我能拿到这个offer,两年后,我依然能拿到。”

  在那篇名为《休学,新开始》的日志里,他特别感谢了跟他一起休学的几个哥们。他这样写到:虽说你们不是完全因为我,但非常感谢你们信得过我,愿意和我一起奋斗,相信这一段经历一定够精彩。

  在北京的日子,四个年轻人同吃同住,一同缓慢却坚定地朝着梦想前进。孙博文、白浩天和黄海可以为了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连续奋战不眠不休,没有假期,没有周末;王琛则每天背着公事包穿梭在北京的各个写字楼与咖啡馆之间,一遍遍跟新认识的人阐述他们的公益理念,每天都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坚持。

  最大幸运或许在于,他们四个都有无条件支持他们的家人。王琛说,做公益这么久以来,全部都是他们自掏腰包,“随着VJoin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我们也会去尝试申请一些赞助和基金会的款项。”谈及以后的规划,王琛说他非常认同“社会企业”的理念,希望有一天VJoin也能把创造社会价值和企业利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王琛、孙博文、白浩天、黄海,这四个追随自己内心的大学生,信奉的是“有些事,现在不去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做了”,但其实他们的梦想并不遥远,他们不过是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