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150|回复: 0

[公益新闻] 从90岁到90后他们的生活被公益改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9 20: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6月28日,《云信·公益周刊》正式出刊。至此,云南的公益事业,新加入一名记录者和见证者。

从免费午餐到儿童大病医保,从香港毅行到深圳长跑,从香江图书室到德福书屋;从老兵回家到绘制云南支教地图,从救助先心病患儿到彝良救灾……在云南信息报社长谭智良和公益周刊主编郭敏的主导下,如今,《云信·公益周刊》已经出版了70期,整整560个版面的篇幅,记录了发生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公益事件,分析观察公益现象,讲述着公益行为背后的人和故事,而我个人也从一个纯粹的媒体人转变为公益的参与者。

曾经以为,做志愿者就是去帮助别人,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才是被帮助的对象,在编辑《公益周刊》的过程中,稿件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一次一次被感动,被改变。其实,被改变的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人。

陈泽应在灾区运送捐赠的棉被。

改变2.png

陈泽应

“做公益太久,我已不适应其他工作”

陈泽应,男,1990年出生。自2009年上大学以来,陈泽应一直活跃在公益前线。发起过“一字一真情,一典一滴爱”为云南省麻风病康复村和盈江地震灾区孩子募集字典、赴麻风病疗养院慰问老人、在网络上发起为彝良地震灾区同胞募集过冬衣物等一系列比较有影响的公益活动。

陈泽应还清楚记得他“一脚踏入”公益的那天:一次简单的社团招新,简单看了看“同结爱心社”的宣传页,里面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深深吸引了初入大学的他。那时候他并不了解什么是公益组织,不知道什么是志愿者,更不知道什么NGO。“只是尽力向认识的呼告,向可能会认识的人呼告,自己默默地去做事。”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才慢慢地认识了很多的志愿者朋友,认识了公益组织、开始了解NGO,了解志愿者。

他清晰记得和伙伴们一起发起为旱灾中的孩子们筹集了大米后,送到孩子们手上看到他们的笑脸,令人动容的情景;在校园里发起了为云南省麻风病康复村和盈江地震灾区孩子募集字典的公益活动。

“在反日保钓情绪日益高涨之时,我就不凑这热闹了,看你们闹腾吧,退隐到那慢慢被人们淡忘的昭通彝良去!”2012年9月16日上午,陈泽应在空间里写下这段文字之后,便义无反顾踏上了北上彝良的大巴。赴震后的彝良灾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一起,支持彝良的震后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近三个月。

在彝良,陈泽应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在微博上发布棉衣、手套等的需求信息,收集整理从全国各地的好心人邮寄或者亲自送过来的各类衣物以及大米、油、棉被等救援物资。

而更令他高兴的是,在彝良的这段时间里,即10月21日,由他和另外两位伙伴发起的公益助学组织@花田助学也开始启动了。并于12月3日,收到来自广东的卢哥和北京的廖姐捐赠的第一笔资金1500元。

现在的陈泽应认为放不下的还是公益,前进的方向也是公益。2012年12月13日,陈泽应刚结束了他在彝良的志愿服务工作回到昆明,开始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太久了,现在只会做这些(公益),已经不能适应其他的工作了。”

改变12.png

受助女孩成了白衣天使。

杨昆娥希望工程受助女孩的蜕变

杨昆娥,女,哈尼族,1991年出生,2003年9月开始受到云南希望工程资助,先后就读于昆明市西山区团山小学、西山区一中和昆明市卫生学校(现昆明学院医学中专部)。2005年2月22日,被确定为云南“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形象代言人。

杨昆娥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有残疾(现已去世),她自幼承受着家庭的贫困。她12岁以前,在家中自学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水平的读物。2002年初,终于有一个好心人将小昆娥的情况反映给了云南希望工程。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她终于走进了昆明市西山区黑林铺团山小学的课堂,直接成为一名三年级学生。

上学期间,杨昆娥和别的孩子一样,用努力证明了自己,获得过昆明市青少年科幻绘画一、二等奖,全校文艺比赛舞蹈二等奖等;也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20周年希望之星”,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希望工程20年希望之星”,昆明学院“青春励志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7月,杨昆娥在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下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六年的学业,中考之后,杨昆娥报了昆明市卫生学校(现昆明学院医学中专部的护理专业);2011年7月,杨昆娥进入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云大)医院开始了临床护理实习工作。

杨昆娥在学习之余,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每到假期杨昆娥都会到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做志愿者,在这里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她就像云南希望工程的“女儿”一样,用心实践着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传递爱心,助人自助”“人人公益、快乐公益、阳光公益”的公益理念,作为一直被社会爱心所关怀的杨昆娥不仅要努力做好“云南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形象代言人,杨昆娥还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把爱心奉献到需要的地方,让爱传递下去!

改变1.png

本报记者送老兵回家。

朱铭富老兵的回乡路

90多岁的朱铭富,通过“老兵回家”公益行动回家的朱铭富常常感到恍惚。听不懂的乡音,没有墓碑的坟墓,突如其来的葬礼,都让这个离家81年的游子,感到无比陌生。

朱铭富回乡祭祖决定清明节出发,从本报发现朱铭富到清明节,中间只有短短10天时间。中国根深蒂固的衣锦还乡曾让朱铭富一度断了回家的念头,可真的将回家提上日程后,朱铭富来不及多想那些世俗的纠葛,他慌乱地准备着,不断给仅有的几个老朋友打电话,想从大家的肯定中获得勇气。

老朋友谭胶东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帮他收拾。他和朱铭富的友谊说来让人唏嘘,1951年朱铭富被判处死刑后,投入云南省第二监狱服刑,当时谭胶东是监狱里的持枪哨兵。

1982年,朱铭富被特赦出狱后,谭胶东也退伍转业安置在昆明工作,虽然在监狱里没能搭上一句话,但两人还是相逢了,也就结下了这段奇特的忘年交。

就在朱铭富准备登机的前几个小时,一名南京记者在微博上发帖遭到质疑,最终,只有网友“独行1967”独自抱着百合花等候在机场。

2012年3月30日下午两点,在昆明航空公司贵宾待遇下,朱铭富登上了前往南京的航班,向未知的故乡驶去。

朱铭富是个顾家的人,还在昆明服刑期间,得知老家闹饥荒,他还将自己的工资和奖金寄回家里。上海本来不在朱铭富回乡的行程内,但因为朱铭富一直将上海作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回到上海去看看。

在英雄纪念塔前,朱铭富努力挺直弯曲的腰板,他愿成为一尊化石,去丰满纪念塔上那“英雄”二字。

改变.png

“下乡”生活对5个女孩影响不小。

5个“90后”

城市女生的“下乡”生活

章朗村距离勐海县城约60公里,是个建村1400余年,拥有780余亩古茶树的小山村。村里都是布朗族,共有254户1150余人,西双版纳州唯一的一个布朗族博物馆,就建立在章朗村。

江苏卫视新开了一档青春励志栏目,节目通过“下乡”的方式,把5个具有典型特点的90后女大学生送到章朗村,进行为期15天的艰苦生活锻炼,完成她们的自我蜕变。

王玉珏是南京审计学院的大四学生,因为参加江苏卫视的一档青春励志节目,于2012年3月8日到21日扎进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的农户家体验生活。和她一道来的,还有王若涵、李程程、赵彤、常悦4个性格迥异的女生,她们分别来自南昌、沈阳、河北和天津。

她们所入住的五户农家,有困难户也有中等户,姑娘们进村时,村主任岩应动介绍过几家的情况,至于去哪家,则由姑娘们自己选。自幼生活在城市的5个姑娘们通过亲身劳作,很快就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她们行动起来,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被她们请到了村里,勐海县和西定乡的党政领导被她们请到了村里,章朗村的农户从对茶叶专业合作社基本不了解,逐渐发展到有184户愿意加入……5名外省来的城里姑娘,将她们的“蜕变”体验,变成了一场帮贫扶困“授人以渔”的公益活动。

(来源:云南信息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